第1章 要起風了(1 / 2)

(本書是在看了《琅琊榜》之後心中難耐不已從而萌發的靈感,文中不免會有些琅琊榜和梅長蘇的影子,但請各位看官放寬心,本書的設定與琅琊榜完全不同,雖然有些相似之處,但其實差別還是蠻大的,隻能說是因為琅琊榜才有了這本書,但並不能說這就是我照抄而來的,字數多了之後,大家看過自會有分曉。在文章的敘述方麵,也借鑒了《擇天記》,當然,我沒有貓膩那樣的文采,隻能說試一下這種風格,如果畫虎不成,還望大家見諒。)

錦繡繁華的大風國帝都,錦繡城。城高九丈九尺九寸,九乃數之極,代帝王之位,四邊城牆皆為五百裏,厚十丈。每道城牆大開三道城門,中間那一道僅供城中世家大族、文武百官、皇室貴胄以及軍隊進出。普通百姓每天都要等到上午八點之後,才能從兩旁略小的城門通行。

這一天是開元十七年元月一號,十七年前的今天,當今風王陛下正式改換年號,以紀念這個烽煙四起的大陸終於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戰亂。

風王名李孝,開元前十三年登基繼承王位,南征北戰十數年,為風國開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基。如今的天下,雖然還有十幾個番邦小國不計算在風國的地圖上,但也年年進貢,絲毫不敢逾越。

唯獨北方還有蠻人不諳教化,常於邊境作亂,幸有當今鎮國公淩嘯天之子淩戰任兵馬大元帥,自十五年前便鎮守北方,從未歸來過,令囂張狂妄的蠻人隻能縮在荒蕪的北方瑟瑟發抖。

今天本是風國的國慶日,風王要登上祭台上祭蒼天、下祭厚土以謝天神護佑,期待新的一年風國能夠風調雨順,百姓無災無難,豐衣足食。

祭祀的時間在正午十二點,烈陽高照之時。

但令無數歸家心切和想趁著過年之日外出打獵籌備年貨的百姓們疑惑的是,此刻不過七點,天剛蒙蒙亮,錦繡城的南門中央正門便是大開。

從那高大的門戶間清晰可見錦繡城的最強軍事力量禦林軍整齊的站列兩旁,旌旗林立。

平日裏難得一見的世家大族老爺,王公世子小姐,甚至就連三皇子和七皇子的駟馬車架都迎出十裏,擺好陣勢,寂靜無聲。

按照地位,三皇子和七皇子的華麗車架位於最前,之後是威遠候、鎮遠候、四方候、英武候四位異姓侯爺家的公子小姐們,然後便是三公九卿各自的子侄輩,還有六部尚書,城中各大商業、書香世家,可以說,這樣華麗的陣容代表了整個風國最頂層的力量。

雖然除開那些普通世家,各大勢力代表都隻是子侄輩的人物,但也足夠驚人了。

看那陣勢,居然是在等候誰的來臨。

究竟是誰?能引得如此多的大人物迎出十裏之遠?

這天寒地凍的,風王陛下年歲已大,此刻應該尚在宮中歇息,不到正午不會出來。可除了風王陛下之外,還有誰有這麼大的麵子能讓這許多人物相迎?

百姓們竊竊私語,說話也不敢大聲,深怕影響到那些大人物,圖惹麻煩。

但人們的八卦心理早已如決堤的洪水一般泛濫不可收拾,紛紛猜測到底是誰要在今日來到錦繡城。

莫非是鎮守邊疆十五年未歸的兵馬大元帥淩戰要回來?如果是他的話,百姓們倒是覺得沒什麼奇怪的,單單是淩戰大元帥的功勞就足矣,更別說人家為了盡忠職守十五年未曾回過家,聽說鎮國公臥病在床三年之久,大元帥除了寫信問候之外都沒有回來,如何當不得?就算風王親自相迎,他們也想得通。

但是這又不對,按說大元帥這樣的人物回歸帝都,官府至少會發出布告,別說文武百官,就是風王和其他幾位王爺都應該出來迎接,讓風國的英雄、戰神真正有回家的感覺。

若真是大元帥回歸,不但百姓們應該早就要得到消息,這些派出人迎接的世家大族也好,文武百官也好,至少都應該親自出迎,哪有讓子侄輩來的道理?

好奇心足可以害死貓,雖然害不死這些百姓,但讓他們暫且放下手中的活計和要做的事情等上一等還是可以的,到底是要看看什麼人當得如此陣容相迎,否則心中不得勁兒不說,日後也少了些茶餘飯後的談資不是?

隨著時間的流逝,正門兩旁的城門早已打開,但抱著看熱鬧心理的百姓占了九成之數,除開實在有急事不得不去辦的人之外,差不多都堵在了城門的位置,人數少說也在十萬往上。

正所謂人過一百,形形色色,人過一萬,無邊無際。十萬人堵在城門前是什麼景象?就算是每個人微小的呼吸聲聯合起來也足夠吵鬧了,更別提他們還在三五成群的竊竊私語,自覺聲音很小,但疊加起來,其吵鬧程度絲毫不比菜市場差。

騎在高頭大馬上的三皇子李固不禁眉頭緊皺,這些百姓著實太吵了些,遂喊來從屬一番囑咐,那人領命而去。

不多時,一對對的禦林軍開始維護秩序,疏散百姓。雖然驅趕不得,但讓其站在道路兩旁還是可以的。隻是人數實在多了些,那足可以容納二十輛駟馬車架並排通行的官道兩旁,站滿了百姓,延綿出去近百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