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這部長篇《美國生活紀實——洛杉磯的日與夜》,已經生活得平靜而放鬆的我,又將思緒牽回到了18年前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
18年前的1995年,是我第一次踏出國門來到美國洛杉磯。回想那時的心情,去美國追求的是虛幻還是理想,我茫然無知,真如戰士踏上征程一樣的不知何年何月回故鄉。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幣兌換美金是8.3比1;銀行固定利息是10%;沒有房奴沒有私家車也沒有信用卡;電腦還是笨重得如同葫蘆一樣長著凸出的後腦勺;率先富裕起來的人們腰裏要麼插著大哥大,要麼別著BB機,鄰居們偶爾也會敲敲門問一聲:可以借你家電話用一下嗎,有點急事兒!這就是我離開家鄉時的印象。
18年後,從2012年的7月開始,我寫作的心思與時間就全部交給了《美國生活紀實——洛杉磯的日與夜》。6個月即將過去,我完成了期待中的心願,將移民來美國後18年的過程來一個徹底的回顧。腦海中的鏡頭一一掠過曾經走過的每一步,那些個深深淺淺的、踉踉蹌蹌的腳印被我重新地記錄了下來,至12月,終於寫出了這28個故事。這些故事當然不能將所曆經的往事完整地呈現,但也大概地寫出了我們這一代移民的生活內容與美國風貌。
在榕樹下文學網站連載的這段時間,很多讀者問我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初你們為什麼要移民?因為你們在中國的生活都很不錯。對這個提問我很久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富裕了的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也許會問我們:為什麼非要走移民這條路?為什麼要付出整個青春與生命去爭取移民美國?這真是個一言難盡的話題。
我們為什麼要移民?我將這個問題轉向我周圍的朋友。當我問到他們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也是愣怔一下,“我為什麼移民”,他們同樣不會及時地作出回答,臉上一陣茫然。我要求我的朋友們將答案回歸到最簡單最直接,他們的回答很多元:
有人說:在一個地方待煩了,就想換個地方試試看!年輕時就想放飛自己,看自己到底能飛多高,理由就這麼簡單。
一位曾在國內政府部門工作的移民說:因為想自由,想個人奮鬥,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能扛多大事兒?不喜歡國內的評先進、評職稱,大家慢慢熬、齊步走式的升遷。那種看似平穩的生活給自己內心帶來很多無形的煩躁和壓力,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一位在國內大學教書的老師說:在這裏生活很踏實。舉個簡單的例子說,兒子大學畢業時,我隻是給他買了一身西裝、一條領帶和一雙皮鞋,然後他就去麵談。麵談五家公司,來了三家錄用通知,不需要花費任何的時間與金錢去找關係走後門。我們在這裏舉目無親,美國不需要走後門,我隻是需要給兒子賣一套西裝、一條領帶和一雙皮鞋。此話我完全認同,女兒文迪大學即將畢業時,我所能做的就是和她一起去商場,選了一身西裝套裙和一雙高跟鞋,除此之外,我完全無需操心。
我的外甥女,小兩口在美國靠全額獎學金讀完博士後,已雙雙留校工作。他們現在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媽媽。有一天她打電話問我:為什麼我在國內的大學同學一再問我在美國買什麼牌子的奶粉比較好,連奶瓶、尿不濕都要從美國帶回去,難道中國沒有這些嗎?
一位當過省級某單位書記職位的人物,初到美國時感覺很不適,太寂靜,他說他雖然喜歡洛杉磯的靜,也喜歡國內的鬧。很多餐館沒酒牌,喝不上酒,抽煙跟犯法似的,哪兒哪兒都有規定,讓他很憋屈得慌。在這裏住了半年後,省掉了許多的煙酒宴會應酬場合,沒想到肚腩沒有了,“三高”也控製住了,身體健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