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精英人物的悲哀。他們思想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眾生活得更好,卻恰恰又讓民眾對其生了敵意。人性是一個隱秘的洞穴,所有的精英人物都應該探身這個洞穴,以對其有所了解。
我猜想,蘇格拉底在拒絕逃跑決心赴死時,並沒有估計到自己被處死這件事的全部影響。我從史料上看到,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後,有朋友和學生曾勸他逃跑,而且當時他也確有充裕的時間和機會逃跑。但他決然地拒絕了,理由是,既然身為雅典公民,就理應遵守雅典的法律,雅典的法庭判我死刑,我就應該甘願受死,以維護法律的尊嚴。若越獄逃走,就是以錯對錯。我估計,他當時隻是想用自己赴死的行動,去感動更多的人遵守雅典的法律,他根本沒有估計到,他的死,會成就他的不朽聲名。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著作的他,能獲得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從容赴死給他帶來了廣泛關注。在那個沒有報紙、電台、電視和網絡的時代,人們在口口相傳他被不公正地處死這一事件的同時,開始互相傳達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便隨著他屈死的故事流傳開來。
蘇格拉底死了,他的死讓今天還活著的我們意識到了三個問題:其一,不要因為私心和私利去控告他人,不要利用社會公器去傷害他人。即使你使用的理由很堂皇,即使你當時得到了廣泛支持,即使你獲得了完全的勝利,曆史都有可能跟你算賬,都有可能讓你像安尼托那樣,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小醜的形象;其二,不要因為自己是平民,就認為所有的人間悲劇都與己無關,很多悲劇是掌權者製造的,這一點沒有異議。但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民眾,有時也會像當年的雅典那500位公民一樣製造出悲劇;其三,不要以為死就是生命和事件的結束,恰恰相反,像蘇格拉底這樣的死,正是他哲人生命的另一種開始,是他遭控告事件被追詢的開始。
蘇格拉底死得太冤了。
蘇格拉底又死得太有價值了!
蘇格拉底,我來向你致敬了!
原載《北京文學》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