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為什麼每個人看起來都萎靡不振?(1 / 2)

團隊人心渙散,效率低下;團隊成員間互相猜疑,毫無凝聚力;天天圍坐開會,卻遲遲想不出一個好的決策……作為團隊管理者,你是否也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的團隊一團糟?

心理觀察:感覺剝奪實驗

1.1 問題思考:為什麼成員精神萎靡不振?

或許,你的團隊有這樣的煩惱:當你走進團隊中,看見的是每個人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他們的臉上隻寫著滿滿的兩個字——倦怠。明明什麼都還沒做,卻已經開始顯露出不耐的神色;明明任務還未開始,一想到將要完成的事情,就已經深感疲憊。每個人的頭頂上好像籠罩著一片黑色的烏雲,沒有本該有的熱情,好像對團隊中的一切都興趣索然。

那麼,為什麼每個人看起來都如此的萎靡不振呢?心理學家貝克斯頓的實驗或許會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示:缺少刺激的人生,固然索然無味。

人類通過感知覺認知世界,那麼,如果失去了感覺,體驗不到周圍世界帶給我們的刺激,會發生什麼?帶著這樣的疑問,心理學家們開始了“感覺剝奪”的研究之旅。其中,最先進行感覺剝奪實驗的是心理學家貝克斯頓:1954年,他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克吉爾大學的海博實驗室進行了首例感覺剝奪的實驗研究。

1.2 心理實驗:感覺剝奪

在實驗中,除了研究人員外,實驗中的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實驗的對象,在心理學中,我們將其稱之為“被試”,即接受實驗或者測試的對象,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招募了一些自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作為被試。

實驗的名字是“感覺剝奪”,顧名思義,就是將人的感覺弱化,讓人處在一個無感覺的空間當中。

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在實驗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會讓實驗的參與者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以限製其觸覺;實驗在隔離室裏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的嗡嗡聲代替其聽覺;實驗參與者需要做的就是,單獨呆在這個實驗室裏,在這個完全沒有感覺、接收不到感官刺激的空間內,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

研究人員會通過錄像來觀察並記錄他們在其中的情況。

為了提高參與者參與實驗的動機與積極性,他們會付給被試每天20美元作為實驗的報酬。當時,大學生打工一小時的薪酬是50美分,這讓很多的大學生都躍躍欲試,他們認為,這份錢實在是很好賺,既可以得到豐厚的報酬,又可以趁此機會美美地睡上一覺,或者,也可以思考一下論文、課程計劃該怎麼辦。

但是,當真正切身參與到實驗中時,結果往往與他們的想象大相徑庭。

當實驗開始後,這些大學生被試陸續開始了這次看似非常輕鬆的實驗之旅。在進入實驗室的最初階段,研究人員觀察到,被試們按照自己預想的一樣,睡覺、哼歌或者以安靜的思考來打發時間。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變得越發得焦躁不安。緊接著,這些被試開始陸續地要求退出實驗。即便是有豐厚的報酬作為誘餌,他們也不想再呆在實驗室中,繼續進行實驗。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事後的采訪。參與實驗的被試回憶說,當處在無感覺中幾小時後,會感覺到恐慌和難受,無法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注意力也不能夠集中,思維活動似乎總是“跳來跳去”。所以,當身在其中時,任何打發時間的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

隨後,有一部分被試表示自己出現了幻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眼前好像出現了光的閃爍;耳邊有狗叫聲、打字聲、滴水聲等;或者,感覺到有冰冷的鋼板壓在自己的前額和麵頰等等,這便是視幻覺、聽幻覺和觸幻覺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