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首先必須要做到知人、識人。聽其言,觀其行,是識別人才時常用的方法之一。看人識人,還要從大處著眼統觀全局,深入了解每位下屬的主要特點,適事適才,才有可能人盡其才。對人的考察一定要全麵,要去偽存真,兼聽眾論。總之,管人用人的標準就是:用人唯賢、德才兼備。

1知人才能識人,識人方可善用

“人過一百,形形色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也都有自己的處世能力。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首先必須要做到知人、識人。熟記每一個人的特點,然後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及能力安排相應的事情。如果做不到知人、識人,就談不上善用人才。這樣不但會造成人才的浪費,還容易造成人才的離心離德,更容易對事業造成一定的損失。

從人才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是可以用的,關鍵是看管理者對人是否了解,是否根據其特點把人放在該放的地方,如果把人放錯了地方,是金子你也會感覺他像石頭。企業中,有些人之所以有些桀驁不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對其不了解,沒能讓其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是無法發揮才能。

如何對員工進行管理,這裏有一個因人而異、量才而用的問題。“一母生九子,九子九個樣。”一母同胞也是各具特點,何況毫無血緣關係的大多數人呢?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首先就是要去了解他們的特點,有的工作起來利落迅速,有的則非常謹慎小心,有的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有的人卻喜歡獨自埋頭在統計資料裏默默工作。

比如,一個人特別具備戰略才能,你卻讓他主要從事一些事務性的工作,他就可能有意見。如果改變思路,讓他做一些規劃性、研究性的工作,或許他很喜歡,也能夠發揮好,而在現實中,有很多管理者對下屬更多地是“使喚”而不是用人,安排下屬做什麼,最看重的是下屬是否很聽話地完成,而不管這個事情本身是否適合讓這個下屬去做。下屬隻要一不聽話,就被認為是桀驁不馴,就要進行打壓,這是一個誤區。關鍵是根據其特點把人才用到合適的地方、合適的崗位上,也就是人才要與職位、與工作匹配,因勢利導,才能使人才價值最大化。

在各公司的人事考核表上,都印有很多有關處理事務的正確性、速度等評估項目,能夠取得滿分者才稱得上是一位優秀職員。於是,有頗多的管理者就死守著這些評估項目,把它作為人事考核的依據。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並沒有什麼萬能的職員,古人說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同時也有不足的地方,所謂滿分者,不過是上司高估了他,給予他過高的評價罷了!

管理者對員工有了明確的了解之後,才能妥善地分配工作。使員工在某一方麵極大地發揮潛在的能力,既提高員工的自信心,又發展了事業。比如,一件需要迅速處理的工作,可以交給反應敏捷、動作快速的人,然後再由那些做事謹慎的人加以審核;相反,若有充裕的工作時間,就可以給謹慎型的人,以求盡善盡美。萬一你的下屬都屬於快速型的,那麼盡其可能選出辦事較謹慎的,將他們訓練成謹慎型的人。隻要肯花時間,任何人都是可以改造的。

合理地使用人才,就要善用人才的長處。俗話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用人就要用他的長處。能用他的長處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另外,長處本身也具有多重性。有些看起來雖然是個長處,但對一些特定事物來講,可能又變為短處。有些則看起來是個短處,但對一些特定事物來講,又可能成為長處。一個聰明的領導者,必須掌握科學地使用人才的方法。在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的同時,把握住長處與短處相互轉化的時機,靈活地處理長處與短處之間的關係,科學地使用人才,防止誤入機械地、死板地使用人才的死胡同。否則,盲目地使用人才,不管人才是否擅長,不管人才具備什麼特點,亂點鴛鴦譜,勢必把事情辦糟。

合理使用人才,還要包容人才的短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才也是人,當然更不會例外了。如果認為是人才,不應該有過錯,那可是糊塗得夠水平了。如果認為是人才有過錯就不能用,那更是再糊塗不過了。我們常說的知人善用,知在什麼地方?就是要知其長處與短處,知每個人的特點。善在什麼地方?善在正確對待其過錯,善在能夠運用其長處。把握不住這一點,知人善用也就無從談起。

三國時期的張飛,是個人人都熟悉的一代名將。但其自身的短處卻隨處可見。其脾氣暴躁,不分青紅皂白,打罵士兵,惡待下屬,有時甚至亂殺無辜,酗酒鬧事,惹是生非。搞得人人不得安寧。但劉備能用其大節,抑其小節,最終誰也不能否認張飛是一代名將。

當今社會,人才輩出,無論是多麼精明強幹的人才,都有其自身的弱點和錯誤,都有其自身的弱項。寬容人才一些非原則性錯誤,給他們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就能收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效果。

想做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要始終保持一顆平靜之心,寬容之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你的優秀。深入了解下屬,合理任用人才,才能打造一個一流的組織。

2識人要聽其言,觀其行

聽其言,觀其行,是識別人才時常用的方法之一。因為有些人雖然是語言的巨人,但卻是行動的矮子,“隻打雷,不下雨”,或者是“雷聲大,雨點小。”要想全麵公正地考察人才、選拔人才,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漢文帝是中國曆史上比較有名的一代明君,他與後來的漢景帝開創了西漢的“文景之治”。

漢文帝平時比較喜歡打獵。有一次,隨從們跟隨漢文帝又到皇家園林上林苑去打獵遊玩,隻見園內珍奇異獸應有盡有。漢文帝看了,心裏非常高興。來到老虎園時,上林苑的主管官員才急忙前來拜見。

官員見過漢文帝之後,漢文帝便向他詢問上林苑的麵積以及動物的種類。誰知漢文帝這隨口一問,竟把那主管官員給難住了,他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來。於是漢文帝很生氣。

這時,旁邊的一個老虎管理人員見狀便自告奮勇地站出來,準確、詳細、流利地回答了文帝的問題。漢文帝聽了十分高興,就想將那個主管官員撤掉,改用這位老虎管理人員。漢武帝剛要下令,卻被大臣張釋之攔住了。張釋之闡述了自己的主要顧慮,他認為,秦朝的國君就是因注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結果朝廷的官員們都越來越會耍嘴皮子,文過飾非,導致最終亡國,想讓皇帝再考慮一下。

漢文帝乃是一代明君,即刻便明白了張釋之所說的意思。今天如果提拔了這個老虎管理人員,的確有可能獲得一個比較好的上林苑主管官員,但這就讓很多大臣認為,這是耍嘴皮子的結果。如果人人都聞風而動,以耍嘴皮子為能事,必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

權衡利弊後,漢文帝決定不提拔那位老虎管理人員,隻是撤了那個主管官員,警示官員們玩忽職守是必須受到懲罰的。自此,漢文帝在用人上就尤其注意“聽其言,觀其行”,形成了良好的官場作風,漢文帝的統治也因此而得到鞏固,後來出現了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麵。

怎樣觀其行呢?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做到真正了解下屬們的才能,就必須遵循下麵五項原則:

⑴直接麵談。

在談話前,領導者首先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掌握下屬的背景資料;考慮如何掌握談話的主動性,學會怎樣從談話中去觀察他的反應。聽其言,觀其色,從而便能夠窺視到下屬的思想水平,見識的多少。傾聽時,要拋開下屬的巧言令色,抓問題的實質。

⑵平時觀察。

在工作中,多注意下屬的言行,比較他們所說與所做是否存在差距,發現問題要及時溝通。平時主要觀察下屬與哪些人交往甚密?如何控製自己的喜怒哀樂?有什麼誌向與興趣?等等。

⑶留心考驗。

如果要了解一個人的真正品質和才學,要在實踐中給他設“局”。這個局有可能是一個具有針對性的工作任務,也有可能是一次社交活動,從完成的情況來看其是否言行一致。

⑷他人評價。

了解一個人,不僅要從正麵了解,還要從側麵去打聽,可以傾聽其他員工對某人的評價。一個人的思維或許太具有主觀性,容易出現偏差,要記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能夠得到的信息越多,你對一個人了解得就越透徹。

⑸工作績效。

即使下屬說得再好,馬屁拍得再多,也離不開一個鐵打的準則,那就是工作成績。工作績效這項硬指標,是衡量下屬優秀與否的根本指標。

作為一位領導者,尤其是高層領導,準確識人,才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工作中要善於觀察你的下屬很有必要,這能夠促使企業領導洞悉下屬的心理、想法、欲求,能夠真正發現下屬潛在的特質,抓住這一點,就能夠比較好地抓準下屬、用好下屬。因此,觀察下屬是企業領導給不屬定位的方法之一,不可疏忽。

事實上,許多人擁有優厚的潛能,隻是性格上有些缺點;如果身為上司的你能適當地安排,使他的缺點變成優點,就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潛能。忽略下屬的性格,勉強他們做不適合的差事,結果受挫折的將是上司。

為了能有效地領導,領導者要學會正確地識人,隻有如此,才能獲取用人的最大效益。

3識人要著眼於大處

看人識人,是從大處著眼統觀全局,還是從小處立足吹毛求疵,這是關係到能不能知人、用人的大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句成語對於那些隻知道從小處看人者,是個很好的諷喻。是人總有缺點,如果用人者眼睛隻盯著人才的缺點,即使踏破鐵鞋也無處尋覓到人才了。

對事對人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有高山必有低穀,具有大才的人其某方麵的缺點也就很突出,有一位很聰明的科學家卻不能區別公母雞,這並非笑話,而是事實。因為他全部精力都放在他的專業上,對其他一切就不放在心上了,如因此而認為他笨就錯了。

九方皋相馬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在秦穆公看來,九方皋連馬的顏色和是公是母都分不清,哪能懂得相馬呢?而伯樂卻說九方皋相馬的本領比他強千萬倍。因為九方皋相馬是看它的本質,是否具有千裏馬的特征,至於什麼顏色,是公是母,他沒有必要注意。

相馬要把握它的本質特征,相人也應如此。善於知人用人者,都是從人才的本質特征中去考察,而不為其表麵一些現象所迷惑。人才的內涵,主要是德才二者,而德是人才的靈魂。一個大有作為的人才,其才必須是建立在良好的德行的基礎上;如果德行敗壞,就不能更好發揮作用,甚至可能走上邪道,害國害民害己。

領導者用人萬不可求全責備,一些優秀人才往往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這時領導者就要衡量究竟是他的優點所帶來的價值更多還是缺點造成的損失更突出,如果利大於弊,就要對其大膽啟用。在這點上,劉邦使用陳平的事例就給我們後人做了很好的示範。

秦朝末年,各路諸侯紛紛起兵。陳平當時在臨濟事奉魏王,由於魏王沒有采用他的獻策,他便逃離魏國投奔項羽。陳平在項羽麾下降服了殷王司馬仰,官拜都尉。但是由於劉邦打下了殷地,陳平害怕受株連就連夜歸附了劉邦。

在魏無知的引薦下,劉邦召見了陳平,二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之後,劉邦任命陳平為都尉,做參乘及典護軍。將士們對此很不理解,他們認為一個剛剛從楚軍叛逃的士兵,無法擔此重任。而周勃、灌嬰等人也對劉邦“陳平雖然外表俊美,但未必真有什麼才能。我們聽說陳平曾和他嫂子私通;為魏王做事時不被容納,就逃走投奔楚;在楚國時仍然沒有被重用,就又逃跑來歸附漢。現在大王您卻委以這樣的人重要的官職,如果陳平接受將領們的賄賂,錢給得多的人就得到好的待遇,錢給得少的人待遇就很不好,那又要怎麼辦?陳平根本就是個沒有操守的亂臣賊子,希望大王明察!”可劉邦不但沒有聽從他們的勸阻,反而重重地賞賜陳平,還任命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軍將領。從此也就沒人敢再說什麼了,可是人人心裏都窩著口氣,對劉邦重用陳平很不服氣。

後來楚軍在滎陽包圍了劉邦,這時陳平獻計說:“項王的正直之臣隻有亞父等幾個人,現在我們若用反間計使他們互相猜疑,就一定可以攻破楚國的包圍。”於是劉邦便給他四萬兩黃金,讓他去辦這件事。劉邦對陳平十分信任,從來不過問問金子的使用狀況,後來,陳平果然不負厚望,成功運用反問計,使項羽猜忌範增,從而助漢擊敗了楚國。

這時,周勃、灌嬰等人才明白劉邦用對了人,劉邦告訴他們,“當時我召見魏無知,向他詢問陳平的品行如何。魏無知說:鄉裏有社廟,陳平當了社宰,每次祭肉都分得很平均。鄉裏有父老就說:‘陳家的小子做社宰做得很好啊!’陳平說:‘唉,如果讓我主持天下,也會像分祭肉一樣公平的!’現今我推薦的是陳平的才能,可陛下說的卻是他的品行。即使他具有尾生、孝已那樣的品行,但對大業的成敗卻沒有什麼幫助,又何必任用他呢!現在楚漢相爭,我推舉有不凡謀略的人,隻考慮他是否對國家有利而已,至於他的瑕疵,哪裏值得去顧及呢!後來我又召見陳平,問他說:‘你侍奉魏而不被接納,侍奉項王而不被重用,現在又來追隨我,有信義的人難道都是三心二意的嗎?’陳平回答:‘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納我的意見,所以我才離開他去侍奉項王。而項王不能信任人才,他所任用寵愛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哪怕是有不一般才能的人才他也不能任用。我聽說漢王您能夠任用人才,才來歸附您。但我空手而來,不接受金錢就無法應付日常開銷。倘若我的計策的確有值得采納的地方,希望大王您采用它。假如沒有什麼值得采用的,那麼金子還都在這裏,請讓我封好送到官府中,並請求辭去官職。’於是我才重用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