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師魂,真愛的頌歌(1 / 1)

因為老師都懂得:愛可以像譚千秋他們一樣頂天立地,也可以像山澗溪水一樣悄無聲息。隻要為之付出,就像雨露滋潤出的花朵,給人以美麗。隻要對事業真誠、對孩子付出真愛,就無愧於教師這個稱謂。

教師是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常常被人們譽為“辛勤的園丁”“燃燒的蠟燭”。然而,有時它卻成為“清貧”“淡泊”的代名詞,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不再讓人羨慕,甚至被人遺忘。

“5·12”汶川大地震後,潭千秋等一大批地震災區的優秀教師在突如其來的生死考驗麵前表現出的大德大愛讓所有的人震撼和讚頌。

連日來,我通過報刊、電視屏幕了解到我的同仁、一位位普通的人民教師在教學樓即將垮塌的一瞬間所作出的義無反顧地選擇,以及駭世驚人的壯舉。為了學生,為了孩子,為了那份責任,他們無私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對事業的忠誠、對學生的摯愛的美麗頌歌。

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導主任譚千秋的遺體被扒出時,人們見到他雙臂張開趴在一張課桌上,被他死死地護著的4個孩子得以生還;北川一中教師劉寧機智地保護了59名學生,卻失去了自己寶貴的女兒;曲山鎮海光村劉漢希望小學7名教師冒著大雨和餘震中山澗紛紛墜落的飛石,翻山越嶺徒步6個小時將72名學生艱難地送出險境;龍居小學青年教師向倩的身體被砸成了三截,雙手卻將3名學生緊緊地摟在胸前;遵道鎮歡歡育兒園教師瞿萬容被發現時,身子俯在地上,後背牢牢地擋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懷裏的小孩得救了;什邡市紅白鎮中心小學老師湯鴻用血肉之軀護住孩子,他卻在瓦礫中犧牲;陝西寧強縣黃壩鄉中心小學教師王敏冒著紛紛墜落的瓦片,跑上岌岌可危的樓梯,用身體和雙臂護住兩個嚇呆了的孩子,自己卻倒在血泊中。

他們在那地動山搖的一刹那間的定格,為人民教師贏得了榮譽、信任、讚許和尊敬。他們的義舉無愧於“人民教師”這個稱謂。也許他們隻是震區無數優秀教師的縮影,也許有更多、更悲壯、更感人的故事沒有被發現,沒有被宣傳。這些被壓在瓦礫下,藏在廢墟中,埋在泥土裏的不幸的老師,隻有記憶在孩子和人民心中的音容笑貌還在震區的山間鮮活和重生,如滑坡後留在山間的一塊巨石,如廢墟中殘留的一堵仍舊聳立的斷牆。

教師這個職業,其實就意味著奉獻,這些為孩子獻身的教師將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但是,盛讚英雄的同時,希望大家也時常惦念、關愛、理解和感恩那些默默無聞、悄無聲息卻也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那份真誠、那份真愛的普通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

在我們的身邊的教師,見得最多是黧黑的肌膚、瘦削的身子、幹澀的眸子、沙啞的聲音和過早出現的白發。有的教師三四十年間,像一棵蒼鬆一樣,腳步沒有離開過腳下的土壤,一直在他家鄉的、深藏在山間的那一所低矮的學校,用同一個講台、同一根教鞭、同一塊黑板、同一種筆跡、同一種聲腔教著孩子的爺爺、孩子的爸爸和孩子自己;有的教師扛著病痛,支撐著虛弱的身軀,仍舊不聲不響地堅持著自己的課業,以致加重了病情,危及生命;有的女教師因為不忍心離開那些純樸、天真的山裏娃,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美麗與可愛,忍痛與堅決要其進城或辭職的男友訣別。那份執著與拋棄的結果往往是她們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但是,當皺紋爬上額角,秀發染上寒霜之時,她們仍無怨無悔。隻是在經受了無數次艱難時間的間隙,透過鄉間教室那扇小窗,偶爾追憶一些曾經有過的甜美。許多男教師青春帥氣、多才多藝,因為太鍾情教師這個職業,依戀那個講台,在商機無限、物欲橫流的年代抵禦了誘惑,固守了那份清貧。他們就像貴州黔南幸福鄉殘疾教師陸永康一樣,無論多麼艱難都抱定一個信念,那就是:隻要有一滴水,就要為孩子閃爍一縷陽光;隻要有一片葉,就要為孩子的清澈的目光裏映入一絲綠色。

這就是老師的愛和奉獻,不求回報和饋贈。他們隻期望這樣的微小的收獲:一向髒兮兮、拖遝的孩子的一次洗得幹淨的臉,一身並不高檔、時尚但卻整潔的衣裳;一個寫字一直潦草甚至偷懶的孩子卻突然寫出哪怕一頁工整規範的文字;長期撒野、我行我素的孩子對被其欺侮的同學的一次真誠的道歉;自己曾經教過的孩子成年後在公交車上的一次主動讓座。

因為老師都懂得:愛可以像譚千秋他們一樣頂天立地,也可以像山澗溪水一樣悄無聲息。隻要為之付出,就像雨露滋潤出的花朵,給人以美麗。隻要對事業真誠、對孩子付出真愛,就無愧於教師這個稱謂。

歌頌譚千秋、李佳萍、嚴容、張米亞、吳忠紅、湯鴻、向倩等響亮名字的同時,讓我們延續愛心、延續真誠、延續責任、延續奉獻……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