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沐浴著陽光雨露,鄱陽湖又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湖畔,春潮湧動,春雨瀟瀟,捷報頻傳。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號角吹響,枯木也逢春了。
這春意就像溫暖的陽光映在湖區縣市的版圖上,映在毗鄰而居的人們臉上,映在迎著朝陽剛剛長出的新枝上。
腳步
徜徉在湖邊,隱隱聽到一陣清脆的鳴笛聲傳來。原來是幾輛大巴載著一群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中學生來這裏參加夏令營活動。
車到湖邊停下了,他們在一麵大旗的引導下,浩浩蕩蕩地向湖的深處進發。這些來自湖區周邊縣市的一群愛湖、愛鳥、愛自然,有理想、信念和作為的孩子,就如同參與鄱陽湖新一輪經濟開發的大軍,正邁著整齊的步子,唱著同一首歌,懷著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
環湖的江西人把鄱陽湖作為舞台,或作就工業興縣的錦繡文章,或搭建文化唱戲的金色鵲橋,或依托青山綠水做大低碳產業。色彩有不同、音符有高低、氣韻有舒緩、旋律有跳躍,但是合唱的主題一樣,終極目標一致,那就是讓噴湧乳汁的鄱陽湖更加年輕,更加美麗,更加有所作為。
湖邊,靜聽這腳步聲,的確讓人興奮,讓人酣暢淋漓。
聽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鄱陽湖濕地看鳥的時候,耳畔忽然飄來一陣悅耳動聽的江西地方戲的旋律。
定神細品方知是贛劇《牡丹亭》中的精彩唱段。
遊客中有一位中年婦女,過去曾在縣贛劇團待過。她主演的贛劇在湖區幾乎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一些在湖上打魚的老漢都能哼上幾段……
鄱陽湖水孕育了多個地方戲劇種,千百年來,它們親切的語言、獨有的表現形式和亙古不變的主題在江西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深深地紮下了根。地方戲豐富了百姓精神生活,同時也讓人們學會了辨別忠奸善惡,懂得了知恩圖報。
作為地域文化隱形的地標,江西地方戲植根於腳下的土地,就像一位忠貞的婦女,無論怎樣誘惑,她還是那樣笑不露齒,杏不出牆。正是腳下這方厚土,孕育了千古絕唱《牡丹亭》《邯鄲記》《紫釵記》和《南柯記》……這些贛劇、撫州采茶戲等地方戲經常演繹的故事在鄱陽湖畔流傳,優美的旋律在贛江大地上回旋縈繞。
勤勞智慧的江西人憑借這些熟悉的旋律唱出了時代的新曲。
好事盡從難中得,少年勿向易中求。
——李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