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奏名進士第一名(2 / 2)

.......

.......

放榜之後,緊接著便是耐心的等待殿試的日子。

南宋一朝,殿試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主要原因,便是與川陝等邊遠地區的奏名進士,遲遲抵達不了臨安府有關。

雖然當時的南宋朝廷,考慮到川陝到臨安路途遙遠,貧困舉人在經濟上會有困難,不但通過當地的官府發給他們驛券,讓他們可以在各處驛站白吃白住。

甚至,還特別貼心的,允許這些舉子可攜帶一些商品隨行,運到臨安來販賣,且不用納稅。

起初的時候,舉子們還算識相,四五個人雇一條船,貨物一湊足,便立即結伴而行,如此,抵達臨安的時間還算是比較快。

但到了後來,或許是販運這些免稅的貨物實在是太來錢,為了能盡量多帶些貨物,士子們不約而同的放棄了結夥出行,紛紛選擇人手一船。

如此一來,新的問題隨即出現,從四川販銷到臨安的商品,利潤比較高的無非就是那麼一兩種,上百個舉子同時暢開收購,一時半會的,便極難湊齊一船。

所以,往往要一兩個月後才能抵達。

至於到了南宋後期,蒙(元)對四川發動了多次的大規模入侵,戰火遍地,出川赴臨安更是困難。

殿試往往要推遲到七八月份才能如期舉行。

而禮部試,俗稱“春闈”,一般在三月份就告結束,也就是說,這些奏名進士有很大的可能,要在臨安城裏等上三四個月。

殿試又稱“禦試”,為南宋科舉考試中最後,也是最高的一級考試。

殿試對考試的要求遠不及禮部試,但既然號稱帝王親試,且最後決定奏名進士的甲第和名次高下,因而其政治意義要大與實際意義。

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

.......

獨一人在皇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後,開心自然是十分開心的。

按照以往的慣例,奏名進士第一名,基本上會被皇帝欽點為進士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

更何況,還有個隻手遮天的宰相大人罩著他,這種情況下,他覺得自己這個狀元郎應該是十拿九穩了。

很開心的他,先到貢院旁邊的書鋪裏購買了殿試時統一使用的專用試紙,在卷首親筆書寫了姓名,籍貫等信息,又交回到了書鋪。

日後,書鋪自然會將這些試紙,彙總後統一交納給殿試官,等到殿試時,再對照姓名,一一發回給他們,讓他們在各自的試紙上答卷。

書鋪的夥計,恭敬的收起獨一人的試紙,將一枚黑色的楠木牌子,雙手捧著遞了過來。

牌子上寫著“甲一”的字樣。

獨一人知道,這便是參加殿試時的憑證和座位號。

這東西看上去沒什麼起眼,卻重要的不得了,類似於後世的高考準考證。

殿試之日,舉子們隻能憑著這個木牌牌進入皇宮大內,倘若不慎遺失了,那對不起,你就自動失去了殿試的資格。

為防遺失,朝廷的官員們在設計時,細心的在楠木牌子的最上端,統一鑽了個小孔,以方便舉子們將牌子穿上繩索,係掛在脖子上,貼肉保存,日夜不離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