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第四個本命年降臨後,我突遭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恍若一夜之間,人生失路、人生失情、人生失格。盡管我早已習慣於在挫折和委屈中自得其樂,但如此打擊接踵而至,還是使我幾陷滅頂之災。試想一下,人的生存賴以支撐的支柱——事業、親情、愛情一下子全都失去而又無法言說,你又怎麼會不感到絕望?非常時期,正是古典詩詞的滋潤和傳統文化的力量,助我邁過了生命中最為沉重的坎。在同古往今來最偉大心靈的對話中,我完成了自我救贖,也重新選擇了人生,那就是像先賢聖哲一樣,坦然麵對不可逆轉的厄運打擊,保持人的尊嚴和勇氣,肩住黑暗的閘門,把光留給這塊土地上的生命。這本書就是自己新生起步的總結。在其即將付梓之際,重新審視,除了自己心路曆程的呈現,或許它還另有更為獨特的價值:
一、全新解讀。雖然仍采納傳統閱讀基礎上的印象式評述,但是立足於自己的人生曆程進行的獨思、慎思、深思,某種意義上既是對詩人詩作閱讀經曆、印象的一種記錄,也是個人情感與詩作產生共鳴的一種記錄。全新視角的重新解讀、全新意義的詩歌批評,有助於讀者進一步宏觀把握,微觀賞析,思路洞開,拓展前行。
二、學術嚴謹。是以“詩論”為主,“史論”“他論”為輔,對詩人個體及作品進行的全麵解析與評斷。所提出的悶騷理論、詩家排名、詩體分類等也都持之有據,言之成理,自成一家,並不無撥亂反正、撥雲見日之語。謀篇布局慘淡經營,行文力求文采燦然。
三、另辟蹊徑。對詩詞文本的研讀主要基於:一看是否有真情實感。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接表露。中國古典詩歌本來就以抒情詩為主,連“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足見情字之重要。因此把有無真情實感,作為好壞詩的試金石;二看是否有弦外之音。古人說“言盡而意無窮”,也就是說要有詩外之趣、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經得起咀嚼方是好詩;三看是否用語恰當。以適合內容需要、無斧痕鑿擊為尺度,典雅、華麗、質撲、清新,甚至大雅大俗均無不可。
四、獨樹一幟。對詩家的選擇評判主要在於:
其一,重詩質詩性詩意。有的人雖極少有詩詞傳世,但本身就是一首難得的好詩,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也;也有的早已成為流傳的文化符號;更有人對中華文化形成、弘揚厥功至偉,因此並不局限於一般意義上挑選詩人。如霍去病、謝安、李靖、司馬遷、王朝雲、董小宛等並不以詩詞見長,但他們都是我心中真正的詩人。其中霍去病可能是唐人寫詩謳歌最多的將軍,而對李靖的點評也是對盛唐邊塞詩的禮敬。
其二,重在文學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如曹操是繼屈原後出現的第一個大詩人,其詩史地位理應高於“建安風骨”諸人,盡管通行的文學史對曹植更為看重。同樣唐寅由於世俗形象的渲染,也早已家喻戶曉,故視為明詩代表性詩人。
其三,重知人論世。詩既是詩人靈魂私密的表達,自不能不注重詩人生平經曆的解析探究。一般基於原始文獻、特別是“最得知人論世之義”的年譜去偽存真,並努力同其詩作相互映證。正如代序中所言,半年中,我已通過網絡把自己的心路曆程同步呈現給那些熱愛古典詩詞、古典文化的網友,並得到他們的響應,但我更希望本書能得到你——我的新讀者朋友的認可,並對你的人生之路有所啟迪。因為每篇文章都是飽含深情所寫,“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不僅書中這些偉大的心靈能令你“鑒往可以昭來”,我敢斷言,我們所遇雖然不同,但心靈也一樣的相通。雖然如此,作為一部不同常規、特立獨行的著作,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唯有寄希望於方家、讀者不吝賜教。最後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李宗保和眾多關心支持天縱伊夫的粉絲、網友和朋友,你們寶貴的支持一直是他前行的動力。另文中借鑒了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限於體例,未能一一注明出處,隻有在此一並致謝。
作者201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