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1章 錢載的幽修漏與瘦透皺(1 / 1)

《乾嘉詩壇點將錄》評蘀石曰:“遠而望之幽修漏,近而視之瘦透皺,不知者曰老學究。”“幽修漏”切“蘀”,“瘦透皺”切“石”,皆本“深”字生發,與伽意合。雖然,六字談何容易。蔣超伯《通齋詩話》雲:“英石之妙,在皺瘦透。此三字可借以論詩。起伏蜿蜒斯為皺,皺則不衍,昌黎有焉。削膚存液斯為瘦,瘦則不膩,山穀有焉。六通四辟斯為透,透則不木,東坡有焉。支離非皺,寒儉非瘦,鹵莽滅裂非透。籲,難言矣。”竊不自揆,為引申之曰:靜而不囂,曲而可尋,謂之幽,蘇州有焉;直而不迫,約而有餘,謂之修,彭澤有焉;澄而不淺,空而生明,謂之漏,右丞有焉。瘦透皺者,以氣骨勝,詩得陽剛之美者也;幽修漏者,以韻味勝,詩得陰柔之美者也。蘀石體秉陽剛,然無瘦硬通神之骨、靈妙寫心之語,淩紙不發,透紙不過,劣得“皺”字,每如肥老嫗慢膚多折而已。(194頁)

這一則引舒位評論錢載的詩,用“幽修漏”與“瘦透皺”六個字說明其風格,蔣超伯認為“皺瘦透”三字可借以論詩,是為三種不同的風格。

(一)起伏蜿蜒為皺,皺則不衍,韓愈有此風格。如《醉留東野》: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複躡二子蹤!東野不得官,白首誇龍鍾。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鬆。低頭拜東野,願得終始如蛩(比肩獸)。東野不回頭,有如寸莛撞巨鍾。吾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何由逢!

這首雜言詩,寫得起伏轉折,從李杜的不能相從說起,說到我與東野不能再步後塵。接著寫東野的窮困,再寫到自己有依靠得官;又轉到自己拜東野,願共相聚;轉而又寫東野不理他,如寸草撞鍾無回音;再轉寫到我要追隨東野,最後結語收在題上,所以說是皺而不衍。

(二)削膚存液為瘦,瘦則不膩,黃庭堅有此風格。如《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之八: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此詩黃庭堅寫他在想念兩個好朋友,一個是陳師道,在做正字小官。他想念陳師道,知道他家境困窘,愛苦吟,隻點了“閉門覓句”,怕他挨餓受凍。他想秦觀,隻點了“對客揮毫”,為他在藤州身故流淚。詩寫得再儉省不過了,所以說是“削膚存液”了吧。

(三)六通四辟為透,透則不木,蘇軾有此風格。如《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寫得“六通四辟”,先從雪泥鴻爪寫起,從雪上的鴻爪,通到過去在廟裏見到的老僧,再通到在廟裏壁上的舊題,再通到往日走在崎嶇的路上,再通到當時的人困驢嘶。這裏也是四辟,從雪上的鴻爪開辟到廟裏的老僧,開辟到壁上的舊題,開辟到往日的崎嶇,開辟到人困驢嘶。六通即四辟,所以透。

錢先生又引申之,以“幽修漏”三字,借以說明三種風格,是為創見。

(一)“靜而不囂,曲而可尋,謂之幽”,韋應物有此風格。如《秋夜寄丘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鬆子落,幽人應未眠。

秋夜而感到鬆子落,正說明幽靜之極,靜而不囂。想到空山鬆子落時,幽人應未眠,在領略這個幽靜的境界,說明思想的曲而可尋。

(二)“直而不迫,約而有餘,謂之修”,陶潛有此風格。如《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前麵的敘述質直而不迫促,結尾兩句簡約而有餘味,從“願無違”裏包含有《歸去來兮辭》的用意在內,體味不盡。

(三)“澄而不淺,空而生明,謂之漏”,王維有此風格。如《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首句的境界是清澄,加上“彈琴複長嘯”,顯得並不淺俗。雖然人不知,有明月來相照,這正是空而生明。

這一則最後概括地說:詩的風格顯示出“瘦透皺”者,具有陽剛之美,如韓、蘇、黃的詩,“以氣骨勝”;詩的風格顯示出“幽修漏”者,具有陰柔之美,如陶、王、韋的詩,“以韻味勝”。由此,錢先生指出舒位品評錢載詩的風格特點不確切,因為錢詩於氣欠透,於骨欠硬,於皺則如老婦之鬆皮多折,所論甚是。如《宜亭新柳》之二:“如夢難尋巷與坊,舊遊半係故人腸。驅車欲去驚寒食,走馬歸來已夕陽。鏡照未嚐眉皺斂(哭孝廉),泥沾曾不絮顛狂(哭明經)。淨瓶隻合皈無盡,灑作春空露水香。”這首詩前六句與悼人有關,但前五句與新柳無關,題作“新柳”,總覺得隔起一層,是否折多相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