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文學賦予他的神聖使命(代序一)(1 / 2)

我正在深圳參加一個校園文學的活動,趙炳庭老師從寧夏西吉來電,說他的一本散文集要出版,要我寫一篇序。我猶豫了一下,但還是答應了。猶豫的是,我最近工作較緊張,有好幾件有關校園文學的事情等著去做,怕沒時間寫。之所以又答應寫這篇短文,是因為我們多年來在校園文學課題研究中結下了深厚友誼,是誌同道合的朋友,我沒有理由拒絕,應該寫點文字表達我的祝福之情。

認識趙炳庭老師,是在2003年春天。那時我剛主持一個國家課題“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學研究”,西吉中學是寧夏唯一一個參加課題研究的實驗學校,他是帶頭人。第一次見麵,他的敦厚、謙遜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他們在寧夏高原地區,經濟條件有限,但每次交流研討活動都會克服困難參加。從“十五”課題到“十一五”課題,以他為首的語文組的老師們總會組成一個團隊申報立項,熱情參與。特別是在我們通過全國中語會立項的“教師文學修養與語文教學研究”的課題倡導教師文學創作、提高教師文學修養,趙炳庭老師更是認可我們的理念,積極參與,成為我們教師文學研究團隊的優秀代表。我感覺,通過他和校園文學活動,鋪設了我們通往西部地區的路。我總想著要為他做點什麼,力所能及地為他以及西吉中學的老師們搭建平台,把他們勤懇的課題研究以及文學教學成果得以發揚與推廣,使他們成為富有文學魅力和文化品位的語文老師,讓他們的學校成為校園文學特色學校。

值得欣喜的是,趙炳庭帶領他的語文教師——教師文學團隊,以月窗文學社為教學平台,開辟語文教學及其文學教學新方式、新途徑,在課題研究中取得了一係列成果。文學社師生經常在報刊發表作品,每年在全國寫作大賽中獲獎,成為“全國示範校園文學社”,先後出版了《西部月窗》《精品作文導寫》等專著,其中趙炳庭老師的《校園文學大課堂教學實踐策略研究》發表後,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學語文教學》轉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最值得欽佩的是,趙炳庭老師早已是語文特級教師,是作家協會會員,可以說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帶領語文老師們申報課題,或是參加一些文學教育實踐活動,為語文老師創造機會。比如,在各地組織的校園文學交流活動,由於學校經費有限,他總是讓其他老師參加。

如今,在當下純文學作品出書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要為趙炳庭老師出版一本文學作品專著,是可喜可賀的事,也是他勤奮耕耘的結果。

我們都說“人品決定文品”,趙炳庭為人為師樸實而高尚的優秀品質,在他的文字中也自然會折射出來。其實,正因為他熱愛文學,才使他的教師職業有了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以文學的情懷在三尺講台上抒寫生命的華章,傳遞文化的火種,把文學的追求和做教師的理想融為一體,把語文課當成一篇散文去創作,於是他的教學就有了靈性,就充滿了活力,就有了月窗文學社一樣美好的境界,——可見,文學的品位也決定著做人的品位。熱愛文學,會不斷提升一個人的人格魅力與品質。

“依我看,做文學夢不一定就成為作家,許多人,大部分人都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對於文學,我充其量就是一個愛好者,一個夢想在文學中尋求安慰、淨化靈魂的普通人。熱愛文學,就是熱愛生命。關注自己細微的情感變化,關注自己與他人的心靈溝通,關注江山湖泊、風花雪月,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對照他人,反觀自己,體驗生命,如此而已。真正的文學夢,給我們帶來的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追求美好、淨化靈魂的過程。”在《後記》中這段真誠的表白,展現了趙炳庭老師為人為文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