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後記(1 / 1)

書稿即將付梓,回想這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及寫作,如履薄冰。由於回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特點,使得本書的完成過程充滿了複雜與艱辛,所謂“十裏不同天”,即使居住在一個地域的回族,其人生禮俗也有所差別。

本書稿以西北為主,兼及外地。如此調查目的是通過以西北為軸心兼及以外回族聚居地點同類儀式的呈現,既能概觀回族儀式的全麵性和差異性,又使本題目內涵擴展,在儀式內部展現多樣性文化狀況。

田野調查是一個充滿艱辛而又有收獲的曆程,無論是在寒冷的冬季或是酷熱的暑天,背著行囊轉戰南北,不敢有半點的懈怠,因為肩頭承載的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對讀者的負責,雖不能展現整個回族習俗的全貌,但至少要做到所調查之處的真實性。

回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無論南與北,一句“色倆目”便拉近了距離。在冬季偏遠的寧夏西海固山區,一碗土豆麵,熱炕頭上拉著家常,他們盡可能地提供給你想要的答案。陝西西安坊上的回族熱情得讓你想掉眼淚。甘肅蘭州的靈明堂汪教長更像是一位長者,在百忙之中除了接受采訪還要操心吃喝。河北燕郊的回族飯店“鑫剛順”的老板放下自己的生意,義務開車載著我走訪了周邊的各個回族聚居地。四川回族學者穆群森女士事無巨細地介紹四川的回族。一路走來,語言雖有區別,習俗雖有差異,地域雖有不同,但回族人的豪爽與熱情讓這些區別與差異縮短、消失,讓你在疲勞困頓之後,更多了一種激勵、一種勇往直前,這便是大江南北的回族人。

課題進展中,從選點到方法再到訪談,整個創作過程充滿了艱辛,幾經推翻,幾次重寫,最終找到了適合本書題目的表達方式。課題經過了一年多艱辛的曆程,即將結稿時,我由衷地感謝寧夏大學課題負責人孫振玉教授及李德寬教授對我的悉心指導,感謝他們提供給我一個挑戰自我、從理論到實踐的絕佳契機。

本書稿參考和吸收了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及網絡中網友的博客,引用處均已注明。由於才疏學淺,書中遺漏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學者和讀者賜教指正。

禹虹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