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要想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並非易事,因為這種境界既需要複雜而困厄的經曆,又需要有敏銳的心性。蘇軾曾說過“無故加之而不怒,驟然臨之而不驚”,這句話與“也無風雨也無晴”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臨危不亂、自然恬淡的情緒透露出蘇軾心中暫時遠離世間煩憂的心情,讓人感到月明星稀,清雅淡遠的氣質,與他的豪放風格迥然不同,彌漫著空靈和清新的氣氛,有極深的禪境。顯示著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內心自悟,這是經曆了滄桑巨變之後心靈澄澈的自白,早已沒有風雨晦暝的感慨,隻有一片淡然。青源惟信禪師曾說過一個著名的公案,他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自白,已達到這種禪境。
第5節人有悲歡離台,月有陰睛圓缺
世間本無完美,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殘缺即是美,這或許是一個充滿哲理意味的命題,有極其深刻的含義,如果一味追求完美,那麼屬於你的必定隻有痛苦。
對於人生來說,什麼是幸福,這似乎沒有答案,因為幸福感是完全屬於個人的感覺,取決於個人對人生的體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是一種理智而清醒的人生感悟,雖然略顯冷酷,但卻極為真實。這句詞來自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詞見本書“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一節。
這句詞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是不必追求所謂完美,因為世間本無完美,假如刻意追求完美,而不能限製自己,就不可能感覺到幸福,因此及時調整心態,在殘缺中感受到美,那麼就能得到心靈的滿足。朱光潛先生在《無言之美》中也論述過這個問題,他說:“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麵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鬥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鬥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嚐創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人生是艱難的,在不完美的生活中能對小小的成功都感到愜意,那麼你就是幸福的,因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彌足珍貴的,抱有這種心態,就說明你是一個性情曠達的人。
畢竟人生如蜉蝣之物,生命會匆匆而逝,對生活中的殘缺和遺憾永遠耿耿於懷,就會使心靈陷入抑鬱和沉重之中,隻能在無聊的遐思中忍受痛苦的折磨。能夠從內心中體認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意義,就能理智而冷靜的對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坎坷,而使自己在淡然和超脫中感受到幸福,這並非倡導及時行樂,而是指能夠冷靜地對待困厄的命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旬極富人生哲理的詞是中秋懷人時的感慨。從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詞來看,詞人的心境充滿矛盾和抑鬱的情緒,但在蘇軾的另一首詠中秋的詞中,這些抑鬱之情一掃而光,完全是另一種境界,讓人感到清新和豪邁,對比兩詞別有一番意趣。
《念奴嬌·中秋》:“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
在這首《念奴嬌·中秋》詞中,詞人化用了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但全無憂鬱之情,而是“拍手狂歌,幡然起舞”的興奮心情。這次絕不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了,而是更加樂觀的“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其中“鵬翼”典出《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詞人在幡然起舞中已經沒有了恐懼,隻有豪情,甚至乘風歸去都不需要展翅的鯤鵬了,其豪邁由此可見,難怪古人稱東坡為坡仙,具神仙出世之姿。兩首詞相比照閱讀更能讓人感到東坡的內心和情懷,其豪邁的氣質和天資稟賦真是一騎絕塵,非常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