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以此意解諸詞,恐歐晏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說的三句詞,第一句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第二句出自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第三句則來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這三首詞都是描寫愛情之作,本是尋常之詞,但經王國維的解釋,這三首詞的境界則變成了對人生的概括。我們認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在期待之中對理想的憧憬,“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則是對理想的堅守.這句詞生動概括了追尋理想的執著與堅韌,也表達出人生過程的艱難,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則說明了曆經艱辛之後,人生必有所成。

清人錢裴鍾在《雨華庵詞話》中曾寫道:“讀詞之法,心細如發。先屏去一切閑思雜慮,然後心向之,目注之,諦審而咀味之,方見古人用心處。

若全不體會,隨口唱去,何異老僧誦經,乞兒丐食。丐食亦須叫號哀苦,人或與之,否則亦不可得。”這是十分深刻的見解,我們根據王國維的深刻見解閱讀宋詞,所以把本書的副標題定為“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目的就是與讀者一起通過閱讀宋詞來獲得人生的啟示。在宋詞中許多詞句都含有極深的人生哲理,比如蘇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就告訴我們在麵對困厄時,要永遠保持自信,決不被困難所嚇倒。又比如秦觀的“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則告訴我們青少年要珍惜光陰,否則將會一事無成,等等。

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指出:“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這段話更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以自身的性靈感悟詞中的名句,從而讓自己進入宋詞的意境,將詞中的哲理化為自己的生命意識。比如蘇軾的“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就告訴我們盲目追求那些“浮名浮利”無異於“虛苦勞神”,而陸遊的“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非惟吾老,更有人貧”則讓我們感悟到淡泊無欲、知足常樂的智慧。

宋詞中的名句在多個方麵對人生都有深刻啟示,需要我們用心體會。

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初學詞求有寄托,有寄托則表裏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托,無寄托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在本書中對宋詞的品讀均是有感而發,見仁見智,留給讀者評論吧!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煉出的三種人生境界猶如人生的三味茶,我們用清茶、花茶、普洱茶隱喻人生的三重境界,作為上、中、下三篇的標題,意在對人生過程有所概括,而每篇的第一節均采用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意在描述人生從青春到壯年到晚年的自然過程。細心的讀者將會發現本書每篇的最後一節則采用了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概括,分別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繪了人生的三重境界。這樣就做到了人生的自然過程與人生境界的有機統一。

本書寫作曆時三年,是作者的讀書筆記,其中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或許浮淺,但卻真誠。由於作者才疏學淺,書中錯謬難免,懇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