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蔬菜的病蟲害防治應該執行綜合防治的原則。其方法有:選用抗病品種;注重農業防治的優勢;充分發揮田間天敵的控製作用,優先選擇生物生化製劑;及時用藥防治,用藥時注意對症下藥,避免濫用藥、亂用藥及定時用藥等現象。

(一) 無公害豆類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

1. 農業防治

無公害蔬菜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目標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或農業行業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並經產地和市場質量監管部門檢驗合格,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銷售的蔬菜產品。主要措施有:選用高抗的優良品種;改革耕作製度,合理輪作換茬和間作套種;調整播種期,避開病蟲害高病蟲害農業防治方法峰期;培育無病毒的壯苗;合理配置植株,支架或吊蔓,整枝打杈,深溝高畦栽培;適宜的肥水促控;合理的設施微環境調控,保護設施內覆蓋地膜,及時放風,正確使用生長調節劑;清潔田園;建立無病蟲留種田,培育壯苗等。

“預防為主”是病蟲害防治的指導思想,“綜合防治”是行動的準則。通過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的多領域、多途徑綜合技術的有機運用,達到有效地控製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這一目的。

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通過栽培設施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但卻無礙於豆類蔬菜生長的生態條件的防治方法。它可通過掌握害蟲對溫度、濕度或光譜、顏色、聲音等的反應能力,用調控辦法來控製病蟲害發生,殺死、驅避或隔離害蟲。目前可通過控製溫濕度,遏製病菌的生長和侵染;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悶棚,可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及線蟲;在大棚或溫室中鋪地膜、無滴膜,從而降低棚室濕度,減輕發病;利用高溫處理種子;利用害蟲趨黃的習性采用黃板誘殺;利用蚜蟲對銀灰色的忌避習性鋪銀灰色膜驅避蚜蟲遷飛傳毒;利用一些害蟲的趨光性而製造的誘蟲燈可誘殺害蟲;利用防蟲網覆蓋切斷害蟲的潛入途徑,有效地控製蟲害。

3. 生物防治

常用的部分生物農藥生物防治係指以菌治蟲、以蟲治蟲、以抗生素防治病蟲害或以各種生物製劑防治病蟲害,可直接取代部分化學農藥。由於生物防治經濟安全,對豆類蔬菜及環境無汙染且不傷害天敵,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近年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目前在生產實踐中已得到成功運用的有:用蘇雲金杆菌(Bt)製劑防治多種鱗翅目害蟲已取得實效,用斜紋夜蛾核形多角體病毒防治斜紋夜蛾,用麗蚜小蜂防治溫室白粉虱,用蚜繭蜂防治桃蚜、棉蚜,釋放廣赤眼蜂防治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用10%陽黴素乳袖防治蟎類、美洲斑潛蠅、小菜蛾等,用楝素、苦參、藜蘆堿、茴蒿素、煙堿等多種植物源農藥防治多種害蟲,用農抗120或武夷菌素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灰黴病、枯萎病、葉黴病等多種病害,用新植黴素、農用鏈黴素等防治多種細菌性病害,用多抗黴素防治霜黴病、白粉病等,用弱毒疫苗N14、衛星拉糖核酸S52防治病毒病等。

(二) 豆類蔬菜病害的防治

1. 豆類蔬菜鏽病

豆類蔬菜鏽病症狀豆類蔬菜鏽病是豆類蔬菜的重要病害,菜豆、豇豆、蠶豆、豌豆等豆類蔬菜可受害。主要危害葉片和莖。開始時在葉片上產生蒼白或淡黃白色小斑點,隨後逐漸擴大並變成鏽褐色隆起腫斑。發病嚴重時許多小斑連在一起使病斑布滿全葉,表皮破裂後散出鏽褐色粉末(夏孢子)向葉柄及莖部傳播,最後使葉片和莖焦枯,整株死亡。高溫、晝夜溫差大,葉麵結露持續時間長的條件下,此病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 清潔田園。收獲後應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燒毀。② 選用抗病品種。③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2次。

2. 豆類蔬菜白粉病

豆類蔬菜白粉病症狀豆類蔬菜白粉病可危害植株各個部位,但以葉片發生較多。先從葉片正麵或反麵產生白色小斑,逐漸擴大連成一片,上麵布滿白色黴層。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發展,嚴重時葉柄、莖、豆莢也染病,並產生白色粉狀物,可使莖、豆莢早枯,籽粒幹癟。

防治方法:① 對種子消毒。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3%~0.4%),並密封48~72小時後播種。② 加強管理,栽培防病。有條件者實行輪作;避免在低濕地種植;合理密植,科學安排畦向;整治排灌係統,雨後清溝降漬;注重配方施肥,尤應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抓好田間衛生。③ 及時噴藥。初期及早噴灑1∶1∶200波爾多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隔7~10天噴1次,共噴2~3次。

3. 豆類蔬菜病毒病

豆類蔬菜病毒病症狀不同豆類因感染的病毒不同而各有特點。一般為葉片表現明脈、濃綠與淡綠相間的斑駁花葉、葉片畸形皺縮並變小;病株矮小,開花遲緩或易落花,或不開花結莢,莢果少而小,畸形或變色;病株莢果產量和質量都大為降低,經濟損失明顯。如,豇豆叢枝病,其最大特點是葉腋簇生多條不定枝而表現為叢枝狀,豆莢短而卷曲,尾端尖細如鼠尾狀。

防治方法:① 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蚜蟲棲息場所。② 及早控蚜(用藥可參照豆蚜防治);掛銀色塑條驅避蚜蟲。③ 加強栽培管理。春種豆類采用早熟種,早播早收,避開發病高峰;夏種豆類可與小白菜間套種,有助於降低地溫和保持水分。④ 開花結莢期適時噴施葉麵肥。⑤ 及早拔除初發病株。⑥ 必要時在發病初期噴施20%嗎啉胍酮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1000倍液,隔10天1次,連噴3~4次。

4. 豆類蔬菜枯萎病

豆類蔬菜枯萎病症狀受危害的菜豆植株嫩葉最先萎蔫變褐,成葉葉脈變褐,最後整個葉片枯黃、脫落;病株根係少,易拔起。縱剖莖稈,整個維管束變黃至黑褐色。結莢少,變黃褐色,開花後病株大量枯死。豇豆枯萎病春、秋兩季均可發病。春豇豆在開花結莢時發病率高,秋豇豆則多發生在苗期。葉片逐漸變黃枯死,並向上部葉片發展,最後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莖部皮層開裂,其維管束組織變褐。

防治方法:① 同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注意清潔田園。② 選擇抗病品種。如秋抗19號、春豐1號和春豐2號等菜豆;寧豇3號、龍須豇、揚早豇2等豇豆。③ 病菌可以附在種子上越冬,因此,播前要進行種子消毒,可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④ 改進栽培管理。此病在土壤黏重、偏酸性、24~28℃高溫、相對濕度高達80%的條件下危害嚴重。在酸性黏重地塊上,可增施石灰改良土壤。在苗期每畝溝施80千克石灰,可以減輕枯萎病的發生。⑤ 在管理中,注意地麵不要積水,適期追肥和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