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全典11(1 / 3)

第六章 養生與長壽 ■ 養性煉心

道家養生注重內修心性、外養身形,以性命雙修為要旨,故養生必須先修性。養生之本,以養性為首,而養性之要,乃求之於靜與定。玄中子言:

節房事而養性,養之在精。

忍怒怨而養性,養之在氣。

順百事而養性,養之在神。

絕憂慮而養性,養之在心。

勞筋骨而養性,養之在形。

修品德而養性,養之在命。

道家修性,必須煉心。心為身之主宰,神之憑依。道家養生以煉心為始,以煉心為本。煉心,即煉去俗心,以複其本心。人之本心,虛無湛明、寂然不動。若感物而動,即為俗心。

煉心,旨在澄明愚昧之心、糾正偏頗之心、摒棄邪惡之心,使之善良美好;收斂飄浮不定之心,靜寧其浮動之心;使攀緣之心安定,使癡迷之心頓悟,使欲望邪念之心聖潔。

■ 精神修煉

精神修煉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道家認為,精神修煉是實現得道成仙的前提。在實際修煉中,他們提倡精神的自我磨煉,道德的自我完善,心態的自我平衡等。

◎信道修道

道家堅定“道”的信念,唯道可信,並認為“我命在我,不在於天”,體現了與天爭壽、積極進取、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精神。

◎廣積善德

道家把廣積善德作為精神修煉的重要內容,他們提倡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這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清心寡欲

所謂清心,就是思想清靜安寧而毫無雜念;寡欲,就是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對不良的私欲要節製。道家認為私欲和雜念太多,精神就會受到煎熬。

◎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也是道家精神修煉的重要內容之一。隻有知足,才能經常感到滿足;感到滿足,精神上就樂觀,少有煩惱。這樣身心清靜,就可以健康長壽。

■ 形體修煉

道家形體修煉主要表現在按摩和導引術上。按摩是指用手按摩有關部位或經穴;導引是屈伸肢體,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二者常是一起進行。

道家形體導引修煉,主要有五禽戲、八段錦等功法。另外,每日還必“叩齒鼓漱”,即清晨坐起,閉目,舌抵上齶,調勻呼吸,然後叩齒三十六遍,叩後用舌左右、前後、上下沿著齒齦攪轉,待津液滿口後,再鼓漱三十六遍,最後分三次用意念吞送至丹田。

《遵生八箋·卻病延年箋》中說:“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清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以舌攪牙齦之上,不論數遍,津液滿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及凡小解之時,閉口咬牙,解畢方開,永無齒疾。”

叩齒能夠促進牙周膜、牙齦、牙髓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給;而唾液則含有多種酶,可以在促進消化的同時,殺滅細菌。

■ 順乎自然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也即自然界萬物運動變化的基本法則。

崇尚自然,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采取順乎自然的行動,摒絕外來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幹擾,求得身心的解脫,是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

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通過柔弱無為和虛靜自守來排斥欲望和外界事物的誘惑,以達到返璞歸真的目的。

莊子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

■ 道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很多觀念和主張對於現代人類的生活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道教推崇自然無為,這有利於調適心態、端正行為。自然無為需要以順其自然的態度來直麵一切,這不僅有利於心理健康,還可杜絕社會的許多紛爭。

當然,這裏所謂的自然無為,並非指消極厭世的無所作為,而是指順應規律的不強作妄為。道教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而主張積極的有所作為。

不僅如此,道教還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倡導人們在現實中通過努力而改變命運。隻是,道教提倡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時,強調循理、因勢,反對單憑主觀願望去蠻幹。

道教的道德規範,體現了“濟世”的精神,對於社會的發展進步有積極作用。而且,道教還主張平等,提倡自由與民主,宣揚勞動致富、多行慈善等,體現了對人的關愛。

道教也十分關愛自然,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道教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倡導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不可隨意地破壞自然環境。

道經《勸世歸真》中說:“野外一切飛禽走獸、魚鱉蝦蟹,不與人爭飲,不與人爭食,並不與人爭居,隨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時之氣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無故張弓射之,捕網取之,是於無罪處尋罪,無孽處造孽,將來定有奇禍也。”

此外,道教徒還主張“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這對於樹立適度的消費觀念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 道家養生藥浴二方

道家講究藥浴,即中草藥煎水洗澡。常用的有兩個方子。

■ 方一:槐樹皮、幹艾蒿、幹金銀花藤幹、幹大蒜梗子、幹紫草葉,共五味。

■ 方二:苦參、黃柏、蒼術、蛇床子、防風、茶葉,共六味。

上述中草藥隨意取用,煎湯兌在熱水中沐浴即可。第一個方子有潔身止癢、祛風寒的作用;第二個方子,有潔身止癢、祛風濕、促進血液循環、通絡健體等功效。

佛家養生,尤其重視道德涵養,他們認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首先必須心理健康,行為高尚,這與古今中外的心身醫學的觀點是一致的。

■ 靜 坐

水澄清則可見底,心澄靜性情就自然明朗。如果心動不息,任何憂鬱都能觸動它,眾多憂愁都能幹擾它,好像風吹動的水麵一樣蕩起層層波瀾,這樣是不能夠長壽的。

靜坐在佛教稱為坐禪,它與靜坐氣功頗有相同之處,都是通過調身、調息、調心,達到不同程度的入靜狀態。因而有人將坐禪視為內養靜功的一種。

大多數靜坐之人,起初不能夠完全摒棄心理的雜念,但可以做到心中專注於某一念,逐漸由一念轉到無念,像平靜的湖水,產生無窮的恬淡的意味,願與世間的人一起分享。

坐禪入靜之後,不但會有心曠神怡的飄逸感和寵辱皆忘的輕鬆感,同時還伴有一係列的生理現象,使全身各係統器官趨向協調有序,由此而達到身心協調,促進健康。

■ 自 律

佛家養生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指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自淨其心”是指淨化身心,改善人格,屬於心理意識的調控。

佛教修行方法,如涵養道德、節食寡欲、靜坐禪定等,旨在教人建立自律明智的生活方式,自淨其心,遠離不良行為,去除煩惱等精神負擔,使人臻於健康、幸福、完美。

■ 忍 讓

佛家養生十分重視“忍”,使之成為自我犧牲的精神。

忍,有時能化幹戈為玉帛,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免除災禍,使人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忍,也有利於自身的健康,“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然而,忍,並不是要求毫無原則地忍讓,或虛偽退舍而求伺機報複,這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現。善忍者,講究靈活處理,講究氣度讓人,“得忍且忍”就是這個道理。

■ 相 處

人是一定的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活。因此,保持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既保證了個人心理的健康成長,同時也保證了社會氣氛的和諧。

佛教教義始終貫穿著濃厚的人際關係學的內容。佛教稱人為“有情眾生”,認為人是依情和愛而生活,一個人的愛心越廣,就越能顯示出自己的道德崇高和生命價值的重大。他們宣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際精神,並把慈悲的對象推及到仇敵。

如今,人際關係不僅是情感的需要,而且也是工作和事業的需要。因此,現代人際關係更應講究和諧和廣博,佛教的人際關係之道或許可以給人以啟迪。

◎佛家認為人緣差的原因

■ 對於眾生起忌妒心;

■ 看見別人獲得好處,心生煩惱;

■ 看見別人失去利益,心生慶幸;

■ 看見別人有好的名譽,起嫉妒和厭惡心;

■ 看見別人名譽減損,心生歡喜;

■ 輕視和譏笑人緣好或威望差的人;

■ 對於父母不盡心侍奉;

■ 勸人做損害別人的事。

◎佛家認為人緣好的原因

■ 不嫉妒別人;

■ 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心生喜歡;

■ 看見別人推動利益,起憐憫心;

■ 看見別人有好的名譽,心裏高興;

■ 看見別人名譽減損,心裏難過,並且想幫助他;

■ 看見人緣差的,不加以輕視或譏笑;

■ 盡心恭敬侍奉父母和聖賢。

◎佛家認為建立好人緣的方法

■ 懺悔自己的罪過;

■ 不再做妨礙別人的事情;

■ 不嫉妒別人;

■ 時時關心別人,處處為別人著想;

■ 常做廣結善緣的好事情,多做福利大眾的事;

■ 不說別人的過失,適時適地讚美別人的優點。

■ 調五事

◎調食

食物選擇上,不利於健康的東西不食。如不能食煙、酒以及各種毒品,不食刺激興奮的醋、辛辣類食物;不食蔥、韭、蒜及動物血肉等穢濁和容易腐爛的東西;少食油炸等堅硬粗澀不易消化的食品;不食油膩、黴變和不新鮮的食品;宜選用蔬菜、豆製品等新鮮、幹淨、清淡的食物。

食用適量,不過飽或過饑。過飽則氣急身滿,血脈不通,心胸閉塞,行坐不安;過饑則身弱心懸,意慮不固,營養不良,招引疾病。

調食時,一日兩稀一幹,即早晚吃粥,中午吃飯。晚上要少吃,三餐要定時定量。三餐以外,隻可稍飲清水止渴,任何零食不得沾口。

◎調睡

睡前要寬身舒氣,收斂心念,靜坐兩小時左右,然後取右側臥位,徐徐入睡,心慮明靜,神氣清白。黎明前兩小時起身,於床上靜坐。

◎調身

行走時,身體應端直,兩臂下垂,隨身擺動,兩眼從鼻下注,兩足平穩著地;站立時,要直如鬆,不前俯後仰,不左歪右斜;坐時,四肢和整個身體各安其位,不失威儀。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活動身體的全部或一部。特別是久坐之後,要做適當活動,舒展身體。身體運動時,動作要協調得體,姿勢穩重而又輕捷。

◎調息

呼吸是生命所依,一息不來,便了此一生。調息包括調鼻息和調氣息。調息得宜,可以去病增健,延年益壽,體舒心曠。

氣息分為四相:息於鼻中出入覺有聲音叫風相,息出入時覺有滯法,不甚暢通叫喘相,息有粗重的感覺稱氣相。正常的呼吸應該是出入綿綿,似無似有,這才叫息相。

如覺有風、喘、氣三種相,可先閉口徐徐吸清氣,從足踵至丹田,至頭頂;再開口觀想,將濁氣全部吐出,即可調粗入細。若每天日出之時,麵向東方練習,則效果更佳。

◎調心

古人雲:“青山原不老,遇雪白頭;綠水本無波,因風皺麵。”山水指自性而言,雪風指外境而言,青山白頭、綠水皺麵,乃是自性受外境影響而改變其本來麵目。

一切事物的差別都是起於心理感受的不同,正如佛語雲:“境本非善,但以順己之情,便名為善;境本非惡,但以違己之情,便名為惡。故知妍醜隨情,境無定體。”

人們無法去改變影響個人心理感受的外界環境,但能控製和調節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動,從而來改變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即禪宗所主張的奪人不奪境。

佛教認為:“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

也就是說,要把心理活動控製到不為外界一切事物所左右的程度,這才算是達到了調心的目標。但是,心淨並非是空蕩蕩一無所有,而是指心理活動定於一境,不雜它念。

總之,佛教的調五事,包含了許多科學合理的因素,對促進健康長壽不無益處。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為曆代養生家所遵循。

■ 中庸之道

中庸的“中”字,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義;“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就是把兩個極端統一起來,以適度的中間立場來對待人和事,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