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太.近代四川客家人的教育方式[J],四川客家通訊2000.2
李聯春.略論贛南客家人的教育.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增刊
李全中.東山客家,創業維艱[J],四川客家通訊2002.1
李如龍.客家方言與客家的曆史文化[J],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8.2
李永翹.客家之子張大千[J], 尋根2002.4
廖石城.海棠香隨錄[A],永川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C],1990
林德輝.成都東山客家人的遷徙與生存[J],四川客家通訊2002.1
林曉平.客家文化特質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2
劉寶俊.民族語言學論綱[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5
劉世旭.成都東山客家“耕讀為本”淺析[J],四川文物2000.5
劉誌琴.口述史與中國曆史學的發展[N],光明日報.2005-2-22
魯潔.文化變遷與教育[J],教育研究1990.8
陸喜元.貧困與教育——甘肅會寧現象剖析[J],西北人口2006.3
祿元.蜀北客族風光[J],文史教學1941.3
羅明東.教育的地理學視角[D],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
羅明東.教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2
潘乃穀.潘光旦釋“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郫縣留比學生周映彤君家書[J],廣益叢報1906年6月,第108期
喬還田.客家人與客家文化[J],新華文摘2005.9
舒畢生.立桅杆是客家普通信仰[J],四川客家通訊2005年特刊
四川省教育廳備案的私立學校統計,四川省教育廳公報.1932年第1-7期
孫曉芬.郫縣《鄧氏族譜》與雙鬥桅杆[J],四川客家通訊2003.1
滕星、巴戰龍.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範式[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2005.1
王東.客家學:研究中國曆史文化的新視角[N],光明日報1997-04-22
王鈞林.近代鄉村文化的衰落[J],學術月刊1995.10
王謨.四川人的特性與教育上應注意的幾點[J],蜀鐸1936.2
王日根、張學立.清代科場冒籍與土客衝突[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王增能.客家與尊師重教[J],客家1994.1
文史委.新都私塾撮要[A],四川省新都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新都文史[C],第10輯.
無名氏.宗祠立學[J],廣益叢報1906年6月.總第108期
吳霓.明清南方地區家族教育考察[J],中國史研究1997.3
吳鬆,教育與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謝劍.客家研究也要與時俱進[J],四川客家通訊2004.2
謝敏華、吳雯.淺談客家傳統家教的特點[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4.
嚴奇岩.近代西康藏族“雇讀”現象探析[J],民族研究.2006.6
嚴奇岩.論鄉土童謠在啟蒙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史研究2005.4
嚴奇岩.神榜與四川客家人的祖籍記憶[J],尋根2007.5
嚴奇岩.移民與四川人“打鄉談” [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7.4
楊斌.試論教育對文化的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8.6
姚雲書.柬帖中的客家禮儀習俗[J],四川客家通訊2005.13-14
葉林.崇文重教,文風昌盛——贛縣客家曆史上的文化教育概況[N],贛南日報2006-4-20
葉少玲.客家教育研究[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2
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張詩亞.“位育”之道[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張義讓.合興鎮客家張氏入川艱苦創業記[J],四川客家通訊.2004.1
張應斌.21世紀的客家研究——關於客家學的理論建構[J],嘉應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4
章開沅.商會檔案的原生態與商會史研究的發展[J],學術月刊2006.6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乾嘉時期科舉冒籍史料[J],曆史檔案2000.4
鍾祿元.東山客族風俗一瞥[J],四川客家通訊.2003.1
鍾祿元:蜀北客族風光[J],文史教學1941.3
周大鳴.論族群與族群關係[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2
周雪香.客家教育的時空差異——以三江流域為考察中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周雪香.明清時期閩西客家地區的經濟變遷與科舉事業[J],中國曆史地理論,2004.4
周勇.論教育研究的文化學路向[J],教育研究2000.8
周振鶴,客家源流異說[J],學術月刊1996.3
朱鳳雲.英語的霸主地位和語言生態[J],外語研究2003.6
莊英章.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鄒芙都.巴蜀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J],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4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書稿的出版就像新生的嬰兒已呱呱墜地,該感謝一路嗬護她的好心人!
首先感謝我的導師藍勇教授。有幸在攻讀碩士學位後,承蒙恩師不棄,再次在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先生治學的方法和理念讓我受益匪淺。六年來跟隨先生左右,他不僅用他的博學、睿智引領我遨遊學術的殿堂,還用他深摯的愛心給我敦敦的教誨;恩師關懷現實的理念、大膽創新的勇氣和嚴謹求實的風格一路引導我踏上學術之旅。
“讀萬卷書,行千裏路”,這是恩師的座右銘,我也受益匪淺。如前說述,客家研究缺乏現成的文獻資料,隻有到田野調查中去征集、感悟和體驗。學習期間我多次隨同恩師到西南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不但為我論文的寫作收集了許多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給了我求真求實的治學方法和精神。我博士論文中的資料也主要是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收集而成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感謝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張詩亞教授、巴登尼瑪教授、何景熙教授、楊昌勇教授等人的指教,他們開闊了我的思維空間。也感謝吳康寧教授、丁鋼教授、劉海峰教授、胡建華教授、張文教授等在論文開題、評審或答辯時提出的寶貴意見。
感謝在論文選題構思過程中客家研究專家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王東教授作為客家教育研究的拓荒者,鼓勵我以四川客家的教育為主題,完全可以寫出一篇具有開創意義的學位論文,但也指出有關客家教育史的文獻隻有在家族譜牒或地方誌中才有零星的記載。因此,要複原曆史時期客家教育的全貌,並非一件易事。贛南師範學院客家研究院周建新博士則認為已有的四川客家研究主要著眼於地方文化史的角度,且多是傳統的史學研究框架,因而建議從人類學或曆史人類學的角度切入。這些寶貴意見大大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深受啟發。
特別感謝在田野考察和論文構思、寫作過程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陳世鬆研究員提供的幫助。我的論文從研究思路的設計、研究計劃的實施,直到最終修改與定稿的全過程都離不開陳老師的點撥和幫助。
陳世鬆先生不僅贈送給我大量的資料,也對我論文的寫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同時承蒙陳先生幫助和引薦,我才有幸認識了四川客家研究的有關專家,如李全中副教授、謝桃坊研究員、孫曉芬研究員、崔榮昌教授等;也有幸求助於福建師範大學謝重光教授、長汀市誌辦黃馬金先生等專家。這些專家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或熱情地提供資料。特此感謝他們的熱心幫助。
老實說,該論文選題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正因為如此,當我把這一選題向四川客家研究的專家如陳世鬆、孫曉芬和謝桃坊等先生谘詢時,他們既讚賞又擔心。讚賞的是這一選題學術界少有人問津,富有開創性,而擔心的是我能否交卷。因為客家教育研究現成可資利用的成果和文獻資料都稀少。
不過,陳老師給我提供了進行四川客家調查的聯絡點與聯絡人,使我有信心深入巴蜀地區的一些客家鄉鎮,搜集到大量第一手田野資料。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前後兩次約三個月時間在四川客家區的實地考察,都得到當地客家鄉親的熱情幫助,客家人的熱情好客讓我感動不已。他們不計報酬,無私地為我引路或拿出自己的家譜、文書,給我提供許多有價值的線索或資料。
我要從內心感謝給我提供幫助的這些好人:成都紅光電工公司廖明光先生、龍泉驛區十陵鎮太平村鍾培全先生和洪和鄉柳樹村馮思章先生、洛帶鎮文化館李聲鴻先生和廣東會館負責人楊值鷗先生、隆昌縣二中曾一書先生、成都市撫琴河塗鴻貴先生、成都市圖書館肖平先生、大足縣信用社陳大雨先生、成都龍潭鎮保平村李成基先生、新都縣木蘭鄉獅子村範學中先生及縣三中李義讓先生、石板灘鄉文化站丁啟滿先生、黃土鎮大同村的劉生平先生、成都龍江路小學教師舒畢生先生、榮昌縣誌辦郭禮懷先生等客家文化人士以及成都東山區大麵鎮正街水巷子魏春山、十陵鎮青龍村曾其文、洛帶鎮寶勝村劉貴祿及西平鎮鹿角村邱倫權、何樂玉,龍潭鶴林村張華通、周技明、周澤貴,原長安鄉石碾村羅國發,十陵鎮鬆林村範自才等客家老人。此外,眾多默默無聞的客家阿公、阿婆的無私奉獻與幫助讓我感激不盡。願好人一生平安!
在資料查閱中,也得到西南大學圖書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重慶北碚圖書館、重慶圖書館、成都市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檔案館、四川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的支持,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我的學習和書稿的寫作中,得到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楊如安書記、張明富教授、黎小龍教授、張文教授、楊光華教授、朱聖鍾博士和馬強博士等人的關心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貴州師範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資助;在出版過程中,責任編輯謝藝波女士為拙稿的出版、校對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借此機會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意!
在論文出版前夕,再次感謝恩師藍勇教授和陳世鬆先生在百忙中又欣然為拙作作序。他們的鼓勵和支持,將鞭策我在前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嚴奇岩
2009年6月於貴州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