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王國維死時,清亡已十年,末代皇帝溥儀也當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他亦從教做學問多年,殉的哪門子“清”?至於說他怕被北伐軍所殺,不符合他的為人,更不足置信。
有些人認為,王國維之死與羅振玉逼債有關。當時有兩件傳聞,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一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記敘的一件事,說是清帝內務府大臣紹英托王國維代售一批字畫,羅振玉以代賣為名,將所得畫款一千餘元作為王國維應還他的債款通通扣下,王國維無法對紹英作交差,愧而覓死。
二是史達在《王靜庵先生致死原因》一文中所述的一件事,說是羅振玉在其女婿死後因故把他的女兒(王國維的兒媳)接回家,令其為夫守節,逼王國維每年供其生活費二千元。而當時,王與羅合夥做生意虧本,王欠羅巨債無力償還,羅催逼甚緊,並與之絕交,王國維對此“又驚又憤”,因而萌生短見。
但反對此說者仍有人在,他們認為,王國維每月有四百塊銀元的收入,不至於因債主逼債而走上絕路。何況,羅振玉在王國維死後還送了一千塊銀元為其辦喪事,並在半年內出了四集《海寧之忠意公遺著》。看來,兩入沒有什麼解不開的疙瘩。
還有人從心理層麵上詮釋他的死因認為,王國維之死是尋求精神的解脫。
劉雨在《王國維死因考辨》一文中,說王國維“致力於學問,晚年遭世變,使他無法繼續下去,精神無法寄托”,再加上“晚年家境貧寒,身染重病,又逢愛子之卒”。因此悲觀尋了死路。
陳寅恪則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愛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又說:“蓋今日之赤是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
盡管對王國維的死因眾說紛紜,但歸結為一點,作為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王國維在社會大變動時代找不到出路,難以自處,無法解脫,憤而棄世才是其死的根本原因。
由於上述各家之說都無第一手資料為據,結論也是基本是主觀臆測,莫衷一是。王國維之死的直接原因究竟是什麼,尚不為人知。他死於1927年6月2日,年代還不算久遠,這個謎底或許不難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