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1)

《太平禦覽》中說,人之精氣曰魂,形體曰之魄。

人死,即魂魄相離,最後魄為灰燼,魂遊陽間,即為鬼。

縱觀古今,“鬼”就在人們心中,早已占有一席之地,從先秦古籍《山海經》,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冤魂誌》,再到唐代《玄怪錄》(牛僧孺著),還有《聊齋誌異》(蒲鬆齡著)等,一係列關於鬼靈精怪之書,可謂多如牛毛,不勝枚舉。

不管有多少人相信,或是有多少人不相信,它就在人的腦海裏根深蒂固存在著,並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綿延不絕。

說起鬼靈精怪中的鬼,它與生前的人無異,隻是以另一種形態存在著,一個是活著的物,一個是死後的魂而已。

鬼是活人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俗稱世間陽壽盡,輪轉為陰世回。

人在陽世分三六九等,鬼在陰世也分三六九等。

人有好壞,鬼亦是如此,鬼靈精怪無一例外。

由此,便產生了與之相關的職業,如天師,牧師,陰陽師,通靈師……

既然是職業,那麼它就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人類所需,延續它成為一種職業特質。

為此,秘術,符咒,陣法,桃木劍,拷鬼棒,佛塵,銅錢劍,柳條,寶鏡等,一係列除妖誅鬼的法術和法器,應運而生。

也因此,一場人與鬼靈精怪之間的殊死較量,呈現出一個個詭譎邪魅的靈異事件。

然而,這些詭異之事的背後,往往都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深深根植於當時的社會土壤。

俗話說,世平則昌盛,昌盛則人繁。

中國近代是一個備受屈辱且多災多難的時期,由於內外戰火不斷,人口急劇銳減,導致很多地方荒無人煙,遠離繁華之地的小村莊,更是人數寥寥。

地廣人稀,逐漸形成了陰盛陽衰的格局,人們在大自然麵前朝不保夕,也就不免出現種種詭譎邪魅的靈異之事。

談到我所說的這些詭譎邪魅的靈異之事,還不得不說起一本書,書名叫《殮書》。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時,書皮上的兩個字,讓我很是不解,“殮書”二字為何意也?

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為此我特意翻閱了書籍,由於字典裏沒有這個詞組,所以還需逐一去查每個字的含義,而後麵那個“書”字,我很容易理解,因此也沒必要去查它,重點則放在了那個“殮”字上麵。

一番查閱,按照字典上的解釋,“殮”,即是給屍體穿衣下棺。其詞組多用在與死人和屍體有關,如:入殮是把死者放進棺材,殮衣是入殮時給死人穿的衣服,等等。

看了一遍,這個“殮”字居然是與死人和屍體有關,這讓好奇的我突然後背一陣發涼,腦海中當即閃過一念,這就是一部給死人屍體穿衣下棺的鬼書。

抱定這樣的想法,為此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敢碰它。

不過當我打開它的那一天,才發現其實自己錯了,因為這本書藏著太多太多的秘密,給屍體穿衣下棺的理解,太過於狹隘片麵。

而且得益於這些秘密,成就了一個不平凡的我。以至,我後麵跌宕起伏的人生,遇到的離奇古怪之事,可謂層出不窮,波譎雲詭。

不過要想知道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還必須從《殮書》的來源說起,而它的來源則與“吃小孩子”等幾個故事緊密相連。

那個時候,我太爺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