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草青

現今出書普遍,網絡文學又方興未艾,新作迭出,不能不是文壇繁榮的一大景觀。但也毋庸諱言,讓你讀不釋卷者似乎又不是很多。新近讀到一部新作,令人欣喜的是你不想不讀,而且會想一口氣讀完它。這便是江城文壇新秀、脫穎而出的才女——子薇的處女作《此情可待成追憶》。

《此情可待成追憶》是部精短的長篇小說,它以江城蕪湖為依托,寫了三個本土的知識女性(一位賣藕稀飯的阿姨),從少女到人妻人母的友情、愛情和家庭,尤以情愛為視點的情感生活,以及由此而來的各自的人生況味。三個女人:美輪美奐的蘇倩倩,是個婷婷玉立的俏佳人,她的另一半黃峰是翩翩飄逸美少年,他們的情愛“淡定從容”無掛牽,但因暗戀一個男人荒唐地跟一個並非她暗戀的男人進行了床笫之歡。冷豔高貴的宋美雲,青梅羞澀,其另一半楊光,可謂當代天之驕子,二人堪稱天作地合的一對,可她亦為性愛成為棄婦終至身亡。寬容豁達的喬琪,小鳥依人般地專情於愛,其另一半段成林有負於她,而她在他已放浪形骸、沉湎女色以致情毀了蘇倩倩好友宋美雲之後,還心存守望。三個女性的愛情與婚姻均存殘缺都不完美,但三個率真女人(另有一位賣藕稀飯的阿姨在內)又都至情至性,清水出芙蓉,讓你感同身受,不由不看。

《此情正待成追憶》文筆優美,結構灑脫。小說的話語,流暢、優美、情真、意切;通篇以散文手法著墨,走筆如行雲流水,不時注入哲理與思辨,不無玩味;遣詞宛約豔麗,蘊含著濃濃的抒情意蘊,未少審美愉悅。其自如結構,散文的“散”與小說的“謹”兼而有之,縱橫馳騁,揮灑從容,這種對傳統文本的顛覆,或許正適應著文本主體的需要而驗證了減少閱讀疲勞的一種認可,一氣讀來,如隨弋江春水,似聞赭麓鄉音。

《此情可待成追憶》寫三個女人的情感世界,筆端直切兩性天地。性是一個敏感領域,向被視為禁區,子薇敢創禁地,將情與性有機地融合起來,由情寫性、寫性張情,構成小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於此,作者以她女性細膩而多彩的筆觸入微地打磨出許多精彩的情節與場景,豔而不淫,俗而不穢,顯示出作者不凡的才智與魅力!

《此情可待成追憶》小說具有它文化的深層意義。讀罷小說不難看出:無論三個女性家庭婚姻的缺陷或不幸,還是她們的不被人知的婚外情,亦還是現代主要來自於情感的婚變和離婚率居高不下的事實,都離不開一個“性”字,或者說都受性愛所驅動和左右。人類原本基於性愛的情感世界與生俱來,對此,東西方社會向來持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即保守與開放。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產的發達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愛情觀念情感生活也隨著發生變化,一種由傳統男耕女織的農耕觀念轉換為快樂愛情、享受性愛的現代化婚姻觀念已日益被普遍看重和追求。這種變化於中國“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傳統道德是一種極大的叛逆和挑戰,其實質亦即東西方兩種文化在性觀念上的對接和碰撞,盡管這種曆史的必然會在包容、取舍中得到融洽,但畢竟少不了艱難的磨合,猶如新生命來自於陣痛的分娩之後,也恰便似小說中主人公所曾麵臨過的惶恐和困惑。子薇投以真情與人物一同在尋求美好,可她不是醫生開不出處方,但她卻展示出這種陣疼和惶惑、殘缺和遺憾,給世人以警示和啟迪。這便是文化層麵上該小說所獨具的現實意義。

《此情可待成追憶》是部處女作,作者利用了一個半月的業餘時間寫成初稿,在聽取業內人士意見後,又快速地進行修改加工定稿,足可謂倉促成篇,但這部倉促成篇的處女作卻是出手不凡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若是將倉促假以從容,亦即予以打磨,或許會更佳。那將應了一句古話:“玉不琢,不成器”,但那是器不是玉了;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瑕不掩瑜,原生態的玉許是更美!

願子薇從《此》開始,繼續努力,寫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作品來!

草青2008年金秋於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