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涉外交際禮儀的概述(1 / 3)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各機關單位和公司企業的涉外活動也日益增多;同時,私人間的交往也普遍起來。在不同性質、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國際交往中,涉外禮儀無疑是增加交往雙方相互理解和友誼的重要因素。但是,由於曆史、文化、宗教、習俗等方麵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對外交往中的禮儀有很大不同,這就使涉外禮儀更具特殊性和複雜性。所以,了解和掌握交往中的涉外禮儀,懂得相關習俗和規範,對於發展國際友誼、促進彼此的理解和合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涉外交際禮儀的原則和要求

在對外交往中,各式各樣的禮節盡管複雜多樣,但隻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則,就能理解涉外禮儀的含義,在行動中會更加文雅大方、彬彬有禮。

(一)涉外交際禮儀的原則

涉外交際禮儀的原則,不是什麼人規定的,而是在長期國際交往中形成和發展的。在涉外接待方麵,各國禮節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具有各自的特點。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慢慢演化為一種國際慣例,為各國共同遵守。但又由於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方麵的差異,各國在禮儀上的要求,又具有本土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特色。

中國的涉外禮儀工作是在尊重國際慣例和各國民族習俗的基礎上不斷革新、不斷完善而形成的。這些原則包括以下幾條:

1.服從大局原則

禮儀工作主要是根據本國的對外政策組織安排的,盡管形式不一,但歸根到底還是在本國的對外框架之內的。因此,不管是政治性的,還是經濟性的涉外交往,都要有大局觀念,不能偏執任意,逆對外政策而行。

2.平等相待原則

在涉外活動中,盡管各國情況不同,但對待客人要一律平等,既不能奴顏婢膝、低三下四,也不能趾高氣揚、冷淡無禮,妄自菲薄或狂妄自大都是無知的表現。正確的態度是不卑不亢,即對於外國來訪者,拿出主人的風度,熱情待客,但不可以喪失個人氣節和民族尊嚴。

除了外交儀式上視國家關係予以區別外,民間交往多注重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不應有三六九等之分,即使政府間冷淡,民間交往還是宜平等待客為宜。

3.講求實效原則

經過不斷實踐和創新,我國已形成了一整套不同檔次的涉外禮儀規格。所謂平等,是人格、國格上的平等對等。由於每批來訪的對象有千差萬別,且各有不同要求,我們的接待人員應事先作好調查,以準確了解來訪對象的實際情況,作好研究並恰當處理各種問題,使禮儀工作的安排有針對性,重禮節、重實效,不講排場,更不能鋪張浪費。

4.互惠互利原則

在涉外交往中,要注意尊重對方和捍衛自尊兩個方麵。尊重對方就要不論對方的國家是否強大,企業是否龐大,或者風俗習慣、宗教法律等等是否和我們相同,都要不歧視對方。尊重往往以其外在形式表現,尤其是表現在言談舉止之中。所以,這時的生活小節往往不比正規禮儀次要。相互尊重的另一方麵就是自尊,隻有自尊才能得到對方對你、對你的單位,甚至對你的國家的尊重,才能談得上真誠合作,平等合作,互利雙贏。所謂互利,就要使合作雙方都在合作中得到恰當的利益。無論你的單位是否掌握著主動權,都要與人為善,不要以為“商場如戰場”就是你死我活的競爭而寸步不讓。當然這種互利是以不損害自己單位的主要利益為前提的。

5.依法辦事原則

涉外交往與合作,都有一個原則時刻不能忘記,這就是合法。無論是本國法律,對方國家的法律,還是國際法和各種雙邊或多邊條約、協議等等,隻有尊重各種法律,才談得上得到有關法律的保護而不是法律的製裁。許多國家的司法體係都比較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識也比較強,他們大多認為,法律體係的完善是對他們投資與合作的有力保障。而隨著我國法律體係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公民尤其是從事對外交往的人員,更應具備守法的觀念,忽視了這一點,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被動。

6.保密原則

世界是複雜的,涉外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保護國家和商業機密。據說我國過去獨有的景泰藍工藝,就是在一次日本訪問團到一家很有名的景泰藍廠參觀時泄密的,當時這家工廠的陪同人員在介紹各種工藝流程時,把絕密的製作工藝無意中泄露了出去,被對方得到了花大價錢都買不到的情報。結果日本的景泰藍製品很快就在國際市場上出現了,把我國占據的景泰藍市場奪走了。

這個教訓在於,那位陪同介紹的情況可能是他認為很普通的常識,但是由於沒有注意到內外有別的原則,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注意對國家機密的保守,千萬不要以為要求保密的某種文件、記錄、數據等等不重要而隨便說出去。在這個問題上,寧可保守也決不疏忽。

7.文明禮貌原則

在涉外活動中絕不可以己度人,即不要拿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禮俗來套用到外賓身上去,由於各國、各民族的禮俗千差萬別,即使你完全是好意,這樣做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在和外賓打交道時,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些對方國家和民族的禮俗。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禮多人不怪”,用在對外交往中還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其中之一,就是“謝謝”不離口,寧多勿少,即使在我國從不說“謝謝”的場合也要注意常說這個詞。比如在我國家庭中,家庭成員相互幫忙從來不說“謝謝”,而在西方國家,即使像遞個茶杯這樣的小事,也應該向對方道謝才對,即使他和你是初次相見。另外,還要注意不向外賓提出或討論對方國家、民族、黨派或宗教等方麵的敏感問題,而要多談論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或對方值得驕傲的某些方麵,如悠久的曆史、特殊的民俗文化、發達的地方產業等等。

(二)涉外交際禮儀的要求

由於各國和各地區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相差甚遠,對外交往的禮儀規範也不盡相同,如果不了解和掌握這些禮儀要求,就會在交往中鬧笑話,甚至產生不良影響。

1.以右為尊

在正式的國際交往中,如果需要將人們分為左右而進行並排排列時,其具體位置的左右大都有尊卑高低之分,按國際慣例,最基本的規則是右高左低,即以右為上,以左為下;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1)站立、行走與就座時

為了表示禮貌,這時主人應主動居左,而請客人居右;男士應當主動居左,而請女士居右;晚輩應當主動居左,而請長輩居右;未婚者應當主動居左,而請已婚者居右;職位、身份較低者應當主動居左,而請職位、身份較高者居右。

但是在某些場合,比如在接待外賓的過程之中,當主人前往外賓下榻之處進行拜會或送行時,主人的身份應當是“客人”,而外賓在此時此地則“反客為主”了。在有必要為二者進行並排排列時,應當使主人居右,而使外賓居左。其實際的含義是:外賓在主人為其提供的臨時居所之中,理應被視為“主人”,而不是“客人”。從這一意義上講,以上做法仍然符合“以右為尊”原則。

有時,進行國際交往的賓主雙方往往都不止一人,當有必要為之進行並排排列,如需要會見、合影時,仍需要恪守“以右為尊”的原則。隻不過賓主雙方屆時需要在屬於自己的一側,再具體排定一下各自人員的位次。

(2)正式談判時

舉行正式談判時,假定談判雙方需要分別坐在談判桌的兩側,而談判桌置放於室內的話,則談判桌的兩側的位置仍有上下之分,“以右為尊”原則依舊有效。其具體方法是:假定有一個人正在推門而入,並且麵向室內,則應以其右側為上座,使客方談判人員在其右側就座;以其左側為下座,使主方談判人員在其左側就座。

談判桌置放於室內時,以麵對正門的一側為上座,以背對正門的一側為下座。但是屆時各方人員進行具體排列時的做法,與談判桌置放於室內時的情況相類似,即位於主談者右側的位置,在地位上高於位於其左側的位置。

(3)國際會議時

會議主席台上的排列,也是要講究“以右為尊”。就連發言者所使用的講台亦須位於主席台的右前方,這是給予發言者的一種禮遇。

在排列涉外宴會的桌位、席次時,同樣必須應用“以右為尊”原則。在宴會廳內擺放圓桌時,通常應以“麵對正門”的方法進行具體定位。如果隻設兩桌時,一般須以右桌為主桌。此處所說的右桌,指的是在宴會廳內麵對正門時居於右側的那一桌。若是需要設置多桌時,則在宴會廳內麵對正門時位於主桌右側的桌次,應被視為高於位於主桌左側的桌次。

在同一張宴會桌上確定席次時,一般以麵對宴會廳正門的位置為主位,由主人就座。主賓則大都應當就座於主位的右側。其他人的位次,一般均為距離主位越近,位次則越高。而在與主位距離相同時,則位於主位右側的位次高於位於主位左側的位次。

(4)乘坐轎車時

乘坐由專職司機駕駛的雙排座轎車時,車上具體位次的確定,亦應遵守“以右為尊”原則。具體而言,通常以後排右座為第一順序座,應請尊長或貴賓在此處就座。接下來的第二順序座、第三順序座則分別應為後排左座、後排中座。至於位於轎車前排的副駕駛座,在由專職司機駕車時,一般被稱作“隨員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是屬於陪同、秘書、翻譯或警衛人員的專座。這一位置從理論上講安全係數最低,故此一般不應請尊長、貴賓在此就座。參加社交性質的活動時,讓婦女或兒童坐在那裏,顯然也是不合適的。當然,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當主人親自開車時,客人應主動坐到副駕駛位上,否則將主人當做“專職司機”是不禮貌的。

(5)懸掛國旗時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在國際交往中依照慣例懸掛本國和其他相關國家的國旗,既表達了對本國的熱愛,也表達了對他國的尊重。在進行官方往來、召開國際會議、舉辦國際博覽會,或是從事國際體育比賽時,按照國際慣例,經常需要懸掛有關國家的國旗。應該指出的是,在國際交往中懸掛國旗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懸掛他國國旗,並借此向他國表示尊重與敬重之時,就更是如此。因此,在懸掛國旗時不僅不能將他國國旗弄錯、掛錯,而且還須在懸掛他國國旗時給予其適當的禮遇。在進行操作時,必須依照“以右為尊”的原則。

具體而言,並排懸掛兩國國旗時,按慣例應以國旗自身麵向為準,以右為上,懸掛來訪國國旗;以左為下,懸掛東道國國旗。在重要國賓搭乘的轎車上同時懸掛兩國國旗時,一般應以轎車行進的方向為準,以駕駛員右側為上,懸掛來賓所在國國旗;以駕駛員左側為下,懸掛東道國國旗。

需要同時懸掛多國國旗時,通行的做法,是應以國旗自身麵向為準,越往右側懸掛的國旗,被給予的禮遇就越高;越往左側懸掛的國旗,被給予的禮遇就越低。在確定各國國旗的具體位次時,一般的做法,是按照各國國名的拉丁字母的先後順序而定。在懸掛東道國國旗時,可以遵行這一慣例,也可以將其懸掛在最左側,以示東道國的謙恭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確定並排排列的位次時,我國的傳統做法是“以左為尊”,也就是以左為上,以右為下,注重一下國內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台排位,就會發現這一點。不過,在國際交往中,還是要注意“內外有別”,堅持“以右為尊”為好。

2.關心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不宜對外國人表現得過於關心,不要讓對方覺得你礙手礙腳,管得過寬。

中國人有“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重要”的口號。可是,在國外,人們大多強調的是個性獨立,自強自愛,絕對自由,反對他人對於自己的過分關心。因此,切不可隨意運用中國人所習慣的關心、規勸,不分對象地去對待外國人,他們一般不會領情。

因此,在與外國友人打交道時,非得涉及此類問題不可的話,應當盡量使用委婉一些的語氣,並且要采用商量、建議的方式。

3.批評有度

對待外賓的所作所為,隻要其不觸犯我國法律,不有悖於倫理道德,沒有有辱我方的國格人格,不危及其人身安全,那麼通常就沒有必要去評判其是非對錯,尤其是不宜當麵對對方進行批評指正,或是加以幹涉。

中國人之間交往,講究待人以誠,遇上親朋好友做了你認為不對的事,及時對其不留情麵地批評指正,才會被視為是夠朋友,是對對方真正的關心。但在涉外交往中,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一方麵外國人講究的是獨善其身,反對別人多管閑事。他們認為,除去法律明文禁止做的事外,其他任何事情自己都有權利去做,別人無權幹涉。另一方麵,由於中外文化、習俗本身有差異,雙方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麵,是非曲直的標準未必一致,有時甚至大相徑庭。國內許多司空見慣的事,到了國外未必盡然。因此,以自己的見解去強加於人,顯然是不合適的。還有,在涉外交往中,講究友誼為重。當著對方的麵,甚至當眾指出他人的失誤或短處,不僅會使對方難堪之極,而且也會使自己顯得為人尖刻。

4.“不為先”原則

所謂“不為先”原則是指在涉外交往中,麵對自己一時難以應付、舉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樣做才好的情況時,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盡量不要急於采取行動,尤其是不宜急於搶先,冒昧行事,這樣就不至於弄巧成拙。有時,“不為先”原則也被稱為“緊跟”原則,或是“模仿”原則。

有道是“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由於對國外情況知之不多,不少人在參與國際交往時,經常會感到缺乏自信,不知所措,即使事先經過了認真的準備,每個人的個人經曆有限,也不可能在國際交往中事事通曉、料事如神,如何表現得臨陣不慌,既得體又不失禮呢?記住不為先原則即可。

5.慎問隱私

所謂個人隱私,是指一個人出於個人尊嚴和其他某些方麵的考慮,因而不願意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宜。在涉外交往中,人們普遍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並且將尊重個人隱私與否,視做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麵有沒有教養,能不能尊重和體諒交往對象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