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的發展大致存在東方和西方兩條線索,西方以歐洲文學為代表。
古代歐洲文學涵括了兩個繁榮階段。
始於公元前12世紀的古希臘、羅馬文學處於西方文學的源頭,以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悲劇為主形成了歐洲文學史上的第一個繁榮階段。
古希臘、羅馬文化對後世歐洲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14—17世紀的文藝複興時期以其累累碩果構成了歐洲文學史上的第二個繁榮階段。
文藝複興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對人類社會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小引
遠古歐洲文學包括古希臘文學和古羅馬文學。
古希臘、羅馬是歐洲文學也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
古希臘、羅馬所處的愛琴海地區極具海洋特點,在愛琴海上,大約有1000個島嶼星羅棋布。沿海土壤的貧瘠使得希臘人以商貿業而不是以農耕作為他們主要的經濟生活方式,城市成為希臘社會的中心。商業與農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個體性和風險性,因此個人的作用、能力和價值得到尊崇,古代希臘人也養成了富於創新能力的自由開放的性格。同時,由於崇山峻嶺的切割,希臘沒有一塊單一的大片土地處於王權的控製之下,這就造成了多元性的思想和信仰,民主理念和民主製度也得以滋生和發展。
作為西方文化源頭之一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當時的人們像一群張揚天性的“正常的兒童”。他們積極地探索自然,同時也理性地反觀自身;他們不避諱對財富與榮譽的向往,也不忽略對個性與自由的維護。在此過程中逐漸擺脫了對神靈的依附,樹立起對個人價值的自信,彰顯出人類的無限潛能。古希臘、羅馬文化無論在神話、史詩、戲劇,還是造型藝術中都展示出強烈的世俗精神和人文色彩。
本章著重講述古希臘、羅馬文學產生的背景與特點。古希臘文學部分重點介紹了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的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和古希臘三大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古羅馬文學部分則介紹了維吉爾等三大詩人。
第一節 概述
一、古希臘文學
大約在公元前20世紀初,古希臘人率先進入巴爾幹半島南端並在那裏定居,後來逐漸向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岸、意大利南部海岸派遣移民。移民所到之處社會繁榮發展,隨之移植的文化也日益昌盛,人們以“大希臘”來稱呼這個新世界,它就是歐洲文學史中古希臘的地理範疇。
至公元前12世紀,大希臘中富庶的克裏特島和邁錫尼地區先後完成了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創造了繁榮的早期奴隸製文化——愛琴文化。近代考古發現,當時所用的類似象形的文字與後來的希臘文字有著密切的關係,但這一時期並沒有文學資料留存下來。
公元前12世紀末,仍處於原始社會的多利斯人進入希臘,摧毀了當地原有的奴隸製經濟,希臘重又回到了氏族社會。從這時起一直到公元前8世紀,是大希臘的多利斯人由氏族公社製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英雄時代”,又稱“荷馬時代”。
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與希臘泛神論宗教密不可分的神話和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史詩——荷馬史詩。
古希臘神話是古希臘人所創造的民間口頭文學,散見於荷馬史詩、赫西俄德的《神譜》以及古希臘的詩歌、戲劇和哲學著作中,為後世不同藝術領域的許多作品提供了素材。
荷馬史詩產生於古希臘早期文化基礎之上,創作手法和文字技巧已經相當成熟。古希臘早期神話中的神祇往往比較呆板,如《神譜》中混沌神卡俄斯、地母蓋亞,隻是自然界的象征符號;稍後出現的奧林匹斯諸神,也往往是單一性格。而荷馬史詩中的主要人物具備了性格的鮮明性和豐富性,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文學巨著。
荷馬史詩以一定的曆史事實為依據,廣泛地反映出當時希臘社會從原始公社製向奴隸製過渡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的狀況,蘊涵著大量的史學信息,是研究古希臘社會的重要文獻。
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希臘氏族社會解體,奴隸製城邦逐漸形成。個人意識的覺醒使抒情詩取代史詩並進入興盛時代。
抒情詩源於民間歌謠,根據最初伴奏樂器的不同而分為笛歌與琴歌兩類。在眾多詩歌作者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柏拉圖稱為“第十位文藝女神”的女詩人薩福(前612?—?)和阿那克瑞翁(前550?—前465?)。
薩福出身於富有的貴族世家,曾在羅德斯島建女校教授詩歌、音樂、儀態、美容和服飾。她培育慕名而來的美麗少女,為她們創作了九卷動人的情詩和婚歌。薩福的詩歌廣為流傳,羅德斯島居民為了表示其愛戴與驕傲,在薩福生前就把她的頭像鑄上了銀幣。
薩福的詩歌後來被中世紀教會視為異端而遭焚毀,目前僅存一首完整的詩章,其餘均為殘篇斷簡。
薩福是最早用第一人稱寫作並把詠唱對象由神轉向人的作者之一。其詩作以愛和欲望為主題,風格典雅性感,意象淒婉優美,內涵飽滿豐富。薩福詩藝很高,從殘篇中可以看到她對暗喻技巧的嫻熟運用。其作品篇幅短小,音節單純,格律獨特,在西方詩歌史上被稱為“薩福體”,與供人吟唱的中國古詞相近,而譜曲正為她所擅長。
薩福死後聲名傳遍希臘,受到西歐曆代具有貴族傾向的詩人的推崇。
阿那克瑞翁是一位在優裕平和的環境中活到高壽的希臘宮廷詩人。其詩作形成了仿者眾多的“阿那克瑞翁體”,他寫了五卷詩,但留存甚少。內容多歌頌生活樂趣,歌頌美酒和愛情。其風格較薩福更平實舒緩,語句樸素,描寫細膩,深得古希臘人和近代詩人喜愛。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抒情詩內容多樣,但題材狹窄,主要表現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情趣。
與此同時,民間流傳著的許多以動物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寓言故事則反映了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這些故事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時一位名叫伊索的被釋奴隸所作,經後人收集彙編而成《伊索寓言》。與抒情詩不同,這三四百個寓言故事運用擬人手法,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係,表達了備受欺淩的下層人民的生活見解、道德原則和鬥爭經驗,其中《狼和小羊》、《狐狸與葡萄》、《農夫和蛇》、《龜兔賽跑》等在後世廣為流傳。
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4世紀初,是希臘奴隸製國家發展的全盛時期,希臘文化藝術水平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高峰,被人們稱為“古典藝術的盛期”,簡稱“古典時期”。
古希臘當時分為許多奴隸製城邦。城邦中的奴隸多來自戰俘和貧困的無產者,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自由民”——自耕農、手藝人和腦力勞動者。小國寡民的古希臘城邦國家可以說是以公民權為核心概念而形成的政治實體,公民大會是各城邦最為重要的權力機構。亞裏士多德曾借伯裏克利的話道出了古代希臘民主的實質:“我們的製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這種先進的政治製度保證了古希臘公民的個性自由,促進了個人能力的發揮。到公元前5世紀初,除斯巴達外,多數城邦都實現了奴隸主民主製政治。政治上的開明促進了希臘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古希臘城邦地勢多山、臨海,人民要隨時準備為城邦的存在和發展進行戰爭。因此,古希臘人十分重視體格的健壯和種族的優良,矯健和優美的裸體備受稱羨。在奧林匹克,每四年要舉行一次全希臘的運動會,並以獲獎者為原型,用青銅或雲石雕塑成像以資紀念。雕塑藝術在朝氣蓬勃、樂觀自信的古希臘人手中充分體現出古希臘人的融外表與本質、理想與現實、自然與社會為一體的美學觀。幸存至今的許多古代雕塑傑作如阿基桑得羅斯的《拉奧孔群像》、亞曆山德羅斯的《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米隆的《擲鐵餅者》等,無不顯示出均衡、勻稱、樸素、和諧的生命之美。
希臘音樂的起源籠罩著一層神話色彩。傳說音樂由阿波羅轄下九位繆斯(Muse)女神創製,因此音樂被稱為Music。
希臘的藝術和建築在神廟上得到最高體現。著名的雅典衛城的聖地帕特農神廟就是為雅典娜女神建造的。
雅典是這一時期希臘文化藝術的中心。在希臘與波斯的戰爭中,雅典是希臘各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進入伯裏克利執政的“黃金時代”。對外,他繼續增進自己的利益,對內則采取民主政治,給人民更多的財富和自由。國力的強盛和民主的發展帶來了古希臘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繁榮。
這一時期希臘文學以戲劇成就為最高,先後產生了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和喜劇家阿裏斯托芬等。
在希臘的“古典時期”,希臘史學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公元前5世紀,被後人稱為“曆史之父”的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前484—前425?)遊曆埃及、波斯、敘利亞等地,生動記錄了地中海世界的產生、人民的生活、戰爭與和平等富於動感的場景。他的作品語言流暢,引人入勝,從中可以窺見古歐洲的散文風貌。
在哲學王國裏,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古希臘三賢”名師高徒,交相輝映。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曾與雅典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卻以知道自己的無知而自豪。蘇格拉底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影響巨大,在西方與孔子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相同。
柏拉圖(約前427—前347)是雅典奴隸主貴族思想家,早年師從蘇格拉底,後創立了係統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他的《理想國》等40多篇對話錄,通過對話者之間的辯論,廣泛涉及各種文藝和美學問題,對後來歐洲文藝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柏拉圖的弟子,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傾向。在文藝論著《詩學》中,他總結了希臘文藝的創作經驗,回答了文藝創作中的一些根本問題。
公元前4世紀末,位於希臘北方的馬其頓帝國占領了希臘各個城邦,並遠征波斯、埃及直至印度,把希臘文化帶到東方,又把東方文化帶回希臘,形成了歐洲曆史上的“希臘化”時期。
這一時期的希臘文學藝術重形式而輕內容,逐漸失去了前兩個世紀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僅在新喜劇方麵略有成就。
新喜劇的代表作家是雅典城邦詩人米南德(前342—前292?),他出身貴族,學習過亞裏士多德的戲劇理論,思想受到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影響,認為人們的幸運與不幸取決於性格。米蘭德創作了105部喜劇作品,曾經八次獲獎,新喜劇中唯他有兩部完整劇本《恨世者》、《薩摩斯女子》和一些殘劇片段傳世。
米南德的喜劇通過愛情故事和家庭關係,反映日常生活,表現了青年男女要求自由自主的願望和平等、寬大、仁慈等調和觀念。其風格明白如散文,沒有插科打諢,詞句也並不粗魯,多以性格描寫取勝。
米南德生前死後都很有名。其作品曾多次被羅馬喜劇家改編,因而對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和現代喜劇均有影響。
二、古羅馬文學
古羅馬文學形成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在它誕生和發展的初期,古希臘文學已經達到高度繁榮。
原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死後,以現在的意大利為本土的羅馬城邦興起。
羅馬城邦於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完成了氏族社會向奴隸製的過渡,公元前5世紀建立了奴隸製的貴族共和政體,公元前4世紀開始向外擴張,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末迅速崛起,進入全盛時期。公元前197年,羅馬戰勝馬其頓,其後把希臘劃為屬地。此後羅馬帝國版圖日益擴大,成為橫跨歐、非、亞的經濟和軍事大帝國。
羅馬帝國在軍事、法製、工程等方麵取得了巨大而獨特的成就。
約公元前451年《十二表法》作為第一部成文法標誌了羅馬法的產生。其後有公民法、萬民法等。羅馬法自成體係,是現代西方法律的起源。羅馬法中含有天賦人權、私權神聖等觀念,為文藝複興和啟蒙思想家所極力推崇。
在建築龐大而豪華的都市過程中,羅馬人廣泛地使用拱券(穹窿)結構,修建了重疊數層的引水天橋(羅馬大水道),這種壯觀的“羅馬式”建築樣式成為西方建築藝術的主要傳統之一。
古羅馬文明是輝煌的,但古羅馬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卻根本無法與古希臘媲美。這固然與羅馬人注重開疆拓土,相對忽視文化建樹不無關係,也與古希臘文明光焰萬丈不可逾越有關。
希臘被羅馬征服,反過來又以自己發達的文化征服了羅馬。那些從希臘俘虜來的生活在鐵蹄皮鞭下的奴隸,帶給羅馬文化以極大的影響。古羅馬文學就是在模仿、吸收和繼承古希臘文學的基礎上,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和現實需要發展而來的。
在羅馬帝國時代,財力充沛、文化活躍,觀賞戲劇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羅馬戲劇極盛時期甚至一年中竟有175天都在上演戲劇。從現存劇作看,古羅馬喜劇代表作家是普勞圖斯和泰倫提烏斯,悲劇代表作家是塞內加。
公元前55年左右,羅馬仿照希臘劇場建成了據說能容納四萬觀眾的永久性劇場——龐培劇場。它是一座渾厚雄偉的橢圓形露天建築,以巨大的磚石建築取代了古希臘傍山而築的單一觀眾席。劇場外立麵是疏密得當、大小相同的連續拱券結構;內部層層台階環繞而成的半圓形觀眾席占據了劇場的一半;中間為平坦寬闊的舞台,舞台後麵是很高的裝飾牆。龐培劇場以其端正古樸成為歐洲建築的經典之作。
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是羅馬文學迅速發展的時期,希臘的影響逐漸減弱,羅馬文學開始具備自己的民族風格。具體表現在散文和詩歌方麵,代表作家是西塞羅和盧克萊修。
西塞羅(前106—前43)是羅馬共和國末期最傑出的演說家和散文家,同時也是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是古典共和思想最優秀的代表,羅馬文學黃金時代的天才。西塞羅留下來的58篇演說詞不僅程式講究、說理透辟,而且文辭優美、音韻和諧,其典雅的拉丁文體促進了拉丁文學的發展,從而影響了羅馬以及後來歐洲的教育。
盧克萊修(前98—前55)是羅馬共和國末期偉大的詩人。他唯一存世的作品是唯物主義哲理詩《物性論》,也是古希臘、羅馬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而係統的哲學長詩。該詩長達六卷,每卷1 000多行,係統地闡述了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哲學,是一部文筆優美的長篇巨著。全詩規模宏大,風格崇高,不少比喻形象生動,把抽象的哲學概念表現得淺顯易懂,富於說服力。
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是屋大維統治的“奧古斯都”時期。屋大維十分重視文學創作,他把當時最富才華的作家團結在自己周圍,為鞏固新政權服務,羅馬文學因此進入“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詩歌成就達到了高峰,哲理詩、諷刺詩、抒情詩、史詩全麵發展,詩人輩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麥凱納斯文學集團”三大詩人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
維吉爾(前70—前19)是古羅馬傑出的詩人,生於意大利北部曼圖亞附近的農村。這一帶農業興旺,文化發達,出現過許多重要文人。維吉爾先世務農,但家境較好,使他得以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學過修辭學、醫學、算學和法律,還學過伊壁鳩魯哲學。
因為身體多病,維吉爾未服兵役,在內戰期間專心寫作,著有《農事詩》四卷和《牧歌》十首。屋大維稱帝後,維吉爾甚得禮遇,受命為羅馬創作史詩。經過多年嘔心瀝血,終於寫成長達萬餘行的長篇史詩《埃涅阿斯紀》(前29—前19),未及修改定稿,他便溘然去世。
《埃涅阿斯紀》的內容源於古羅馬神話傳說。傳說中羅馬人最早的祖先是來自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當特洛伊城被攻陷之後,埃涅阿斯在天神護衛下逃了出來,漂流到意大利,成為羅馬的開國之君。
《埃涅阿斯紀》的主題意在歌頌奧古斯都王朝的神聖,宣揚屋大維的天賦神權,同時也歌頌羅馬人的光榮曆史和民族精神,以此激勵羅馬人民的愛國熱情。
史詩主人公埃涅阿斯虔誠、勇敢、克製、大度、公正、仁愛,具備理想政治領袖所應具備的各種美德。與其他英雄相比,埃涅阿斯和俄底修斯同是流浪者,但埃涅阿斯負有重大使命,是神的意誌的執行者;埃涅阿斯和阿喀琉斯同為武將,卻不像後者那樣為了爭奪女俘而放棄責任,為建國興邦,埃涅阿斯用理智克製了私人感情。在《埃涅阿斯紀》裏,歐洲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了責任與愛情相互衝突的主題。
《埃涅阿斯紀》的寫作,以荷馬史詩為範本。前六卷模仿《奧德賽》寫主人公的海上漂流,後六卷模仿《伊利亞特》寫戰爭,在具體情節和寫法上也有很多模仿荷馬史詩的地方,但效果多有不及。首先,荷馬史詩經過多年民間流傳而形成,維吉爾的史詩則由詩人個人創作,人工雕琢的痕跡較重;其次,荷馬筆下的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個性鮮明,維吉爾的人物則缺乏個性,流於圖解;第三,荷馬史詩語言樸素有力,維吉爾的語言則顯得華麗、堆砌。在藝術手法上,《埃涅阿斯紀》也運用了大量的比喻、重複、對比等手法,但它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細膩的心理描寫。
盡管如此,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仍不失為一部具有成熟思想和沉重曆史感的偉大的民族史詩,因為它為羅馬民族保存了一部光榮的神話史,使原先流傳於民間的神話得以係統化,並灌注以愛國家、愛民族的崇高精神。比之於《荷馬史詩》樂觀勇敢的風格,《埃涅阿斯紀》更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憂鬱情調,可以說是第一部“人文史詩”。此外史詩還對古代地中海諸島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進行了頗為詳盡的描繪,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在修辭上也表現出高超的造詣,語言簡潔精練而富於暗示,音律謹嚴而富於節奏,風格嚴肅哀婉,是具有高度藝術修養的個人創作,成為後世文人史詩和拉丁文學的典範。
賀拉斯(前65—前8)是一位傑出的諷刺詩人和抒情詩人,也是一位有著重要影響的文藝理論家,其作品集名為《歌集》,題材內容十分廣泛。賀拉斯的文藝理論著作均以詩簡形式寫成。最重要的一篇名為《詩藝》,該篇分三部分,分別講述了詩歌創作的一般原則、詩歌的形式和技巧、詩人的修養和任務。賀拉斯的詩學主張對後來的古典主義文藝理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奧維德(前43—18)是奧古斯都時期第三位大詩人。其代表作《變形記》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輪回”理論而作,用變形(即人由於某種原因被變成動物、植物、星星、石頭等)這一線索貫穿全書約250個大小故事,堪稱古希臘神話和羅馬傳說的分類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