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社會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解放前相當一段曆史時期,人口出生率高,但由於連年戰亂、經濟落後、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嬰幼兒死亡率很高,使人的平均壽命處在低水平。40年代全國總人口4.5億,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為35歲和40歲左右,屬於“青年型”國家。解放後,特別到了70年代後期,由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水平提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到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突破1億大關,並且每年以3%的速度遞增。到本世紀末,我國老年人將達到1.32億,占總人口10%以上,成為“老年型”國家。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一係列影響,醫療保健及康複將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麵。
第一節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
一、老年人及人口老化定義。
60歲以上統稱為老年人。聯合國和發達國家把老年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獨立性老人,一部分為依賴性老人。我國把老年人分成三個年齡段,60~70歲為低齡老人,70~80歲為中齡老人,80歲以上為高齡老人。
人口老化是指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增加的一種社會現象。人口老化有兩種標準,以65歲以上為劃分老年人的界限時,當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數之比在4以下時,稱為青年型國家;占4%~7%時稱為―成年型國家;占以上時稱老年型國家,即人口已經老化。當以印歲以上為劃分老年人界限時,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8%以下時,稱為青年塑國家;稱為成年型國家;10%以上時稱為老年型國家。
二、人口老化對社會的影響
人口老化對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影響現在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基數大,億萬人進入老齡,離休、退休、醫療保健及康複、生活福利等等是黨和政府應該認真對待的大事。
從社會曆史發展看,老年人是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經環節,仍然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離退休老人中有一大批人才,是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創造、繼承和傳播者。
我國老年人狀況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有許多不同。絕大多數老年人,特別是城市老年人,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醫療上有照顧,過著幸福的晚年。
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當前急劇變革的新時期,必然給人的觀念、生活、家庭、婚姻等帶來一些新的、前人未曾經曆過的影響,對老年人這個過去比較封閉的區域影響將會更大一些。如何探索新形勢下的老年人工作,特別是醫療保健和康複工作,是擺在各級領導者、老年人組織、醫療衛生康複機構及醫務工作者麵前的一個新課題,必須認真加以探索。
據調查,我國“依賴性老人”中,約有4萬人生活不能自理。而養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隻有8000張床位,加上民政部門辦的敬老院、福利院、光榮院等為特殊類型老人服務的老人機構,也難以滿足要求,對他們的照顧已日益成為家庭及社會的一大難題。特別是“四、二、一”的小型化家庭日益增多,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又日漸削弱,而大多數人又願意在家養老,因此,還要強調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和核心地位,提倡和發揚尊老、愛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同時也要積極發展社區養老功能。社區康複是叨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康複形式,又稱基層康複。其概念是依靠社區街道、鄉鎮基層本身的資源,組織一個有基層行政負責人、衛生人員、殘疾者家屬和殘疾者本人參加的社區康複網落,在社區對殘疾人進行篩查、訓練、預防和康複工作,使散處基層者,就地、就近得到康複。社區老年病的診治與康複是社區康複的主要組成部分,運用的好,對老年工作及社會的穩定將發揮重要作用,是解決依賴性老人照料的主要出路。
第二節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
壽命是生物從出生到死亡的時間。壽命的長短取決於先天性的遺傳因素和後天性環境因素兩大方麵。
一、先天因素
遺傳因素據統計,世界各地長壽老人家族的長壽率在21%~71%之間,我國在58~65之間,遠高於一般人群。孿生子壽命相差很小,可以說明遺傳因素對壽命長短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