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起床,依舊是點呼、幹活、午飯、幹活、晚飯、點呼、睡覺,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的點呼除了點名之外,鬼子還逼著勞工們向東方遙拜,給日本天皇敬禮,並且不厭其煩地宣傳什麼“大東亞聖戰”“中日共榮”“中日親善”,企圖對勞工們進行奴化教育。大家對鬼子的這一套十分反感,但在刺刀的威逼之下,又無可奈何。
守富、老徐、小吳在無論是在幹活時,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常淩風照顧有加,這樣枯燥乏味的日子不知不覺過去了二十天。對於這樣的生活,常淩風是喜憂參半,高興的是自己的身體正在迅速恢複著,腿上胳膊上的肌肉漸漸有了些形狀,還有就是對勞工營內部及周邊的環境也是越來越熟悉;擔憂的是直到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機會逃出去,這裏的鬼子的守衛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待身體完全恢複後以自己的實力隻身逃出去不成問題,問題是自己身邊還有老徐、守富、小吳這三個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好兄弟,要不是這三個人自己恐怕早就死了,絕對不能把他們扔下不管,況且還有300多勞工兄弟呢。
這些天,老徐把常淩風看得死死的,生怕他有什麼出格的舉動。為此,小吳還常常笑他膽子小,弄得老徐很是鬱悶。直到一天晚上,老徐實在經不住小吳叨叨,講述了他到勞工營之前的經曆。
原來,老徐祖籍是唐山人,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守著家中幾畝薄田度日。到了老徐這一代,家中隻有父母和一個妹妹,由於連年軍閥混戰,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光靠這幾畝地眼看是活不下去了,妹妹16歲後就在唐山的紗廠打工,民國17年(1928年)老徐也加入了路過家鄉的東北軍。老徐年少時曾經上過幾天私塾,學過幾天算術,加上他比較聰明,新兵訓練結束後被分配到了炮兵團。當時,奉軍的炮兵在軍閥中是屬於數一數二的。
東北軍建立炮兵是在張作霖的奉軍時期,1912年張作霖的27師組建,當時在編製上有一個炮兵團,團長是張作相,但實際上該團沒有一門炮,隻是一群步兵而已,到1917年原28師師長馮德麟參與張勳複辟,被免職,部隊由張作霖接受,這個被接收的28師也有一個炮兵團,這個炮兵團有2營野炮,計24門,這是東北軍擁有成建製的炮兵之始。但由於沒有專門的人才,炮兵在以後幾年也沒發揮多少作用。
1920年直皖戰爭期間,張大帥趁火打劫將皖係軍閥邊防軍的1個38式野炮營(鄒作華),1個150毫米重炮營收編,而這個鄒作華是吉林雙城人,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炮兵專業,是當時少有的炮兵專家,鄒作華投入東北軍集團後,受到張學良的賞識,很快被提升為炮兵第四團團長,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期,其指揮炮兵第四團在山海關炮擊直軍,取得很大戰果,被升為東北軍當時唯一的炮兵旅旅長。以後,得到甜頭的東北軍大力發展炮兵,先後擁有10個炮兵團,另外,一些東北軍的非嫡係部隊也擁有不少的炮兵部隊,如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從熱河倉皇撤退的汲金純部,就被熱河土軍閥張連同勾結胡匪,解決了他的炮兵部隊。
1927年奉軍重新入關時,編成了當時全國,也是民國唯一的一個炮兵軍,軍長鄒作華,下轄2個炮兵旅,同時其戰術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在1926年南口戰役時,奉軍炮兵使用“炮兵群”戰術,將不同火炮混合編組,大量火炮集中使用,使死守南口的西北軍損失慘重。
老徐加入東北軍的時候,正值張大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奉軍退出關外。之後,張學良接掌大權,將部隊整編,規定炮兵以團為單位,共編10個炮兵團,各炮兵團的訓練由炮兵訓練監鄒作華指揮,作戰由張學良臨時調配。這10個炮兵團,第一、二團各裝備遼13年式75毫米野炮36門,第三團裝備遼14年75毫米山炮36門,第四團裝備德國造克虜伯野炮,第五團裝備遼14年式77毫米野炮36門,第六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第七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第八團裝備遼14年式77毫米野炮36門,第九團,有炮36門,歸黑龍江指揮,第十團,有炮36門,歸吉林指揮。同時,還成立了一個教導團,下轄山炮隊,野炮隊,重炮隊,並配屬一個加農炮營(12門仿日38式105毫米野戰加農炮)。
1931年5月東北軍更改番號,統一改稱國民革命軍,其炮兵部隊編成炮6旅,轄炮11團(原3團),炮12團(原4團),炮13團(原5團),炮7旅,轄炮14團(原1團),炮15團(原2團),炮16團(原8團),炮8旅,轄炮17團(原6團),炮18團(原7團)。原10團,改為炮19團,歸吉林副長官公署指揮,原9團,改為炮20團,歸黑龍江副長官公署指揮。其編製一般是每團3營,每營3連,每連配炮4門,全團2072人。重炮團的編製為每團2營,每營2連,每連配炮4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