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退休後的集郵生活(2 / 2)

我都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河南的一位郵友在信中說,他正在收集全國集郵聯表彰的先進單位印製的紀念封。我立即將我公司集郵協會十年來共印製的七枚紀念封給他寄去了;烏魯木齊的一位朋友收集冶金係統的紀念封,我除了給他寄去紀念封外,還將撫鋼、鞍鋼、武鋼等單位的幾位郵友介紹給他;河北廊坊的一位收集糧票的朋友,在信中寄來幾枚少見的糧票,想與我交換他所需要的糧票。對此,雖然幫不上忙,但我將他的信轉寄給我省對糧票收藏頗有研究的沈陽李先文同誌,幫助他們建立通信聯係。鐵嶺的郭立軍、孫潤德是我的兩位農村朋友,他們二位都是全國集郵聯表彰的先進個人。我們還保持著通信聯係,相互討論一些集郵方麵的問題,我特向郭立軍建議,在寫集郵文章的同時,最好能圍繞農業生產,農村各方麵人物寫一些稿件,這樣就會使當地各級黨政領導,對他的集郵活動更加關心與支持,對他的培養與使用也是有益處的。

1996年初,在省郵協開會的時候,聽到第三季度將在蘭州舉辦第二屆全國職工郵展的消息,我立即向省郵協和省總工會申請到一部參賽專題,回撫後就交給我公司郵協張久一去選題、設計和編排。在半年多的時間裏,我們經過多次的討論和研究,反複斟酌修改,在名為《祖國》的專題初步定型之後,我又讓張久一去沈陽請何乃航同誌審查,提出意見,作最後的加工潤色。張久一於8月攜專題郵集去蘭州參加了展出,並再次獲得了銅獎。我將撫順市郵協這一最高成果,通過市新聞媒體,向社會作了宣傳報道。

這幾年我的集郵生活,雖未取得值得誇耀的業績,隻是作一點點極普通的工作。但我盡力去做了,也算是對我自己有了交待。

一個人一生能記住的事情並不是很多,難忘的事情就會更少。今天,我能有幸參加省郵協召開的這次會議,並受到了表獎,非常激動和興奮。我一定會將今天的所見所聞聞永遠珍藏在記憶中。

最後,讓我向多次到我公司進行具體幫助指導郵協和我個人工作的何子朋、文德祺、趙德利、李光日、唐林青、何乃航、叢兆春、羅柏林、王振傑等省市郵協領導同誌和集郵界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集郵日記一則

1991年12月22日星期日

繼毛澤東像的郵票之後,今天,我想集中精力研究“郵票上的周恩來形象”這一專題。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翻郵冊、查目錄、找資料,終於尋清楚了。在已發行的新中國郵票中,有八枚出現了周恩來同誌的光輝形象,還有五枚郵票上有周總理的墨寶——題字和題詞。將這十三枚郵票擺放在一起,隻有32開紙的一半大,可它卻表現了周恩來整整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每枚郵票都再現了一個重大曆史事件,其思想性與知識性都十分豐富。就拿J21這套6枚郵票中的第5枚來說吧,這枚題名為“和周恩來、朱德在一起”的郵票,圖案是1964年11月毛澤東、朱德在首都機場迎接周恩來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參加十月革命47周年紀念活動後,從莫斯科歸來的一幅照片。本來在這幅照片上,還有國家主席劉少奇同誌的形象,可是在郵票的畫麵上,劉少奇的形象卻不見了。天哪。這枚郵票上的方寸之地,不正是一部文化大革命的曆史嗎!麵對這枚小小的郵票,怎不令人感慨萬端呢!

在放大鏡下我又欣賞起周總理的書法藝術來。周恩來從小就研習書法,對顏體有深功夫,後又受晚清名家何紹基影響,形成了兼采顏書和魏碑之長的剛直端莊、穩健凝重、氣象開闊、雄健寓於雍容之中的獨特風格,看這5枚郵票上的題字和題詞,真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我想,如將這13枚郵票,再加上與周總理有關的封、片、戳、卡等其他郵品,經過精心設計,合理編排,就會成為一部很有價值的《郵票上的周恩來光輝形象》的專題郵集了。

在沉思中,突然燈亮了,刺得我睜不開眼睛。“天黑了,也不開燈,眼睛不要了!”

噢,老伴下班了,室內又回響起她的嘮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