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救助我國遭受洪災地區,我國郵電部於1991年9月14日發行了一枚《賑災郵票》。這一郵訊傳到日本後,在全日本的集郵愛好者中,廣泛掀起“中國抗洪義捐”活動。特發行一枚“中國賑災郵票卡”,此卡貼中國賑災郵票一枚,售價100日元,收入將全部捐贈中國災區。水原先生將捐款100萬日元,送交給我國駐日大使揚振亞,由我國大使館將款項轉交給國內災區。我國駐日本大使館代表中國人民向日本郵趣協會遞交了感謝書。
在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之際,中日兩國郵電部門,各自於1982年9月29日,在兩國同時發行一套同一主題,反映共同心願的郵票。中國發行紀念郵票一套二枚。第一枚麵值八分的票麵上,是我國著名的花卉畫家肖淑芳所作的扶桑花。扶桑是我國對日本的舊稱。日本發行的紀念郵票全套一枚,麵值為60日元。畫麵是以描繪北京風光久負盛名的梅原龍三郎的油畫《天壇》。對此,水原先生以《迎接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為題發表了文章,他首先介紹了日本郵趣協會為慶祝日中兩國曆史性郵票的發行,將在東京以及京都、福岡等三處隆重舉行中國郵票展覽等各種活動。他寫到:“日中兩國的交往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進入本世紀以來,由於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我們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人民至今仍在深刻地反省。我們衷心祝願兩國之間建立世世代代的永恒的友誼。我們再次祝願通過集郵事業,進一步加深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我十分敬重和仰慕水原先生剛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如果說一滴水珠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輝的話,那麼,水原先生將“來路不明”的珍郵,送還給中國一事,就深刻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品格。
1942年冀南抗日郵政總局,曾發行麵值分別為一分、五分和一角三枚一套的“抗日郵票”。但是,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裏,人們隻發現了麵值一分的,其餘兩種不管是郵票還是實寄封,均杳無蹤跡。有人懷疑當時是否真的發行過五分和一角的那兩枚郵票。然而令人驚喜的是,1990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解放區郵票展上,水原先生將這三枚一套的”抗日郵票“四方聯做為一份珍貴的禮物,贈送給中國集郵愛好者,以表達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水原介紹說,這套郵票是一名曾參加過侵略中國的日本軍官賣給他的,這名軍官在1943年日軍侵襲我冀南抗日根據地時,在一處抗日政府辦公室的抽屜裏偶然發現了這套郵票。水原先生莊重地說:“這套郵票雖然是我花錢買的,但來路不正,現在歸還中國理所當然。”
好一個“來路不正,現在歸還中國理所當然!”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包含了令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那段曆史,又充分展現了水原先生“平生剛腸內,直氣歸其間”的浩然正氣。令人可欽可敬!
水原先生以畢生的精力,從事中國郵票的搜集與研究,不僅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也為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做出了傑出貢獻,實現了他四十多年前就想通過集郵來實現“日本必須與四億五千萬中國人民友好”的願望了。對此,中國廣大集郵愛好者乃至全中國人民,都不會忘記。
祈願此文能化做心香一瓣,借以寄托一個中國集郵愛好者,對日本友人水原明窗先生深切懷念之情。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此文榮獲2004年10月首屆中國集郵
文藝節全國集郵文藝作品征集評選大賽入圍獎;
2004年10月遼寧省集郵文藝作品征集評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