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幾篇古文,竟不由自主地將傳統文化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聯係起來了。當我讀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等句時,立即想到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名句,這二者的淵源是很明顯的。尤其是讀到“夫民,神之主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王著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政無新舊,以便民為本”其內容時,很自然地與人民是國家主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正是體現在人民惟上等問題聯係在一起思考了。哲人智者們常說,曆史是割不斷的。我理解這是否主要是指傳統的思想觀念,與當今的意識形態有著繼承、揚棄、發展、升華等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也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即使是毛澤東主席的晚年錯誤,又何嚐不深深烙有中國封建文化的印記。雖然馬列主義被共產黨人視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但它同所有傳入中國的西方文化一樣,隻要被中國文化所吸收、融合之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之後,才能有生命,才能發揮其精神作用。也就是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吧。若是這樣說真有點道理的話,那麼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定義或表述中,是否應增加“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概括和升華”等這樣的意思呢?換個角度說,是否應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置於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去闡釋它、研究它。
“五一”勞動節那天晚上,老妻撥弄著我的頭發,驚奇的對子女們說:“快來看呀!你們的老爸讀了幾個月的古文,比服了甘露瓊漿還神,白頭發越來越少了,大有返老還童之勢。”是否果真如此,我雖不得而知,但幾個月的讀書生活,不僅使我得到了藝術享受,擴大了知識領域,提高了閱讀古文能力,精神生活顯得充實多了。確使我從萎靡不振的狀況中解脫出來了,生活質量與品位得到了急劇提高,對“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壯士暮年,壯心不已”,“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益且堅,不墜青雲之誌”、“東隅已失,桑榆非晚”等思想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對未來的憧憬與渴望,對自身價值與潛能的評估,對追求目標的選定與實施,都思索了很久很久。可謂是浮想聯翩,遐思不盡。
寫到這裏,不禁胡謅詩一首,用以明誌與自勉。詩雲:
歸去來兮來去歸,不信青春喚不回。
微霞滿天老翁笑,何須惆悵恨餘暉。
《撫順老幹部生活》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