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使我認識到發表幾篇文章不僅僅關係到個人的興趣愛好,滿足個人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起到了提升工會工作和工會幹部聲譽的作用。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有了新的動力,我業餘寫作的積極性與自覺性更高了,而且開始有意識地偏重於工運理論、職工教育。職工文化建設等領域的學習與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些文章大都公開發表在遼寧省內相關的報紙雜誌上。
截止到2003年,我在報刊上發表的各類文章累積已達30多萬字,粗略地分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類:回憶錄;文藝隨筆、評論;日記摘抄;遊記;詩歌;理論文章;以及其他各種散文、雜感、雜談等。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此書的相關背景,我還從家書、戰友信件、報刊評介等文字中摘選了一部分,作為本書的附錄。
整理這些文稿,原本是想暫擱置起來,以便閑暇時拿出來自己細細品味。可是,在我整理這些文字時,被孩子們看到了,他們先是好奇,簡單地翻閱了一下,後來就一致慫恿我打印成冊以作紀念。撫順市政府秘書長宋慶延同誌也曾勸我出版文集,並承諾提供相關幫助。大家的鼓勵和支持使我十分感動,也使我增強了信心,遂最後做出出書的決定。當然,這本文集的出版不會是我寫作的終結,我仍將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無限美景,還看夕陽。這裏謹以小詩一首酬謝所有關心、幫助過我的人:
人生難過七十三,老朽笑談渡此關。
天道酬勤不恨晚,踽踽再逾二十年。
至於這些文字對社會、對讀者有什麼價值、有什麼作用,我既不敢去奢想,也不敢去奢談。我隻是想把個人所曆、所聞中的心得提煉出來,既營養自己,又有利他人。所以,不惴簡陋,把這些文章發表出來,不足和錯漏之處會是很多的,望讀者自行分辨,擇善而從,並懇請不吝賜教。
易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