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究簡單的、常見的、普遍的、抽象的,周圍的物質、能量,獲得的認知稱之為知識;通過研究不常見的、複雜的、隱藏的,不可見的、背麵的、內部的、變化的、遙遠的,玄妙的人、事、物,獲得的認知,稱之為智慧。
本書,是萬年曆史沉澱的智慧結晶;是聖賢研究時間、空間、物質、能量、變化、意識的思維集合;是作者經過無數次修改、無數次驗證的實驗成果。
本書的內容分正麵部分與反麵部分,正麵部分的原則的是必勝、必成;反麵部分的宗旨的是回歸本源,隱藏於天地之間。有人稱本源為天道、無為,也有人稱隱藏為遁甲、奇門,文中沒有無用之言論、多餘之例證。本書之言論,智者見智,愚者見愚,越研究越深奧,越探索越神奇,越深思越玄妙。
精通本書部分方法的人,在亂世,可以縱橫沙場無敗仗;在盛世,可以求得權貴無驚險;出,可使國家民富兵強;隱,可使自己逍遙自在。
本書的特性就是複雜、隱秘、玄妙。容易掌握的方法,可以複製的策略,就算再精妙也稱不上是玄妙。
普天之下,有的人在一縱一橫的格局內權傾天下;有的人卻在一黑一白的世道中死無全屍。有的人可以通過研究萬物知曉了隱藏在天地萬物之間的玄妙;也有的人卻因為探索真理而迷失了自我。宇宙智慧、人類意識,它就像空間方位一樣,大的方向隻有八個,小的方向卻有無數個,離中心越遠越能體現其差異。想要知曉天地之間的玄妙,就要學會利用天幹地支(數字運算方法)、陰陽(正反劃分方法)、八卦(空間方位),五行(生成,克製)各種方法來輔助研究。
想用天幹地支陰陽數據劃分法來研究萬物,就要先把萬物分出天幹,豎線直立,平行分布,然後再分出地支,橫線平行排列,橫線與豎線相交。再用數據來區分、代表各天幹地支。1、3、5、7、9奇數為陽天幹、2、4、6、8、0雙數為陰天幹。一、三、五、七、九、十一為陽地支、二、四、六、八、十、十二為陰地支。陽為正麵部分,陰為反麵部分。利用這種方法來研究《孫子兵法》,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完全的理解它了。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都城郢城,本可覆亡楚國,統一五國,卻因吳王猜忌,而退隱山林。
《孫子兵法》始計篇,天幹=兵、天、地、道、將、法,天幹1=始計,地支1=研究,地支2=法令,地支3=詭道,地支4=預算。
地支2=法令。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以上古文有兩種譯文版本:第一種是說君主聽主將計謀,主將就能為君主在外利用利益、禍害的原則來製造局勢,輔佐君主在國內的統治。
另一種是說將領能夠絕對服從主將的法令,就可以任用為將,那麼主將的計謀就能得有效的實施,就必然會獲得勝利。隻有將領絕對服從主將,主將才可以擁有至高的權力。主將隻有利用利益、禍害的原則才能訓練出所向披靡的軍隊。
大家都認為第一種解釋比較合理,而我認為在春秋時期,很少人敢說讓君主聽從自己的計策,隻能說采納,更何況它排在第一篇的第二段的位置,說明這段文字是很重要的內容,然而隻有“法令”才是兵法第二重要內容。下屬有意見、有不理解,可以提出、反應,但是不能違背法令自主行事。“揮淚斬馬謖”這種事件,出現在曆史中數不勝數,不是將領無才,僅僅因為將領違背了軍令。軍令如果執行不下去,那麼將士數量越多,指揮、管理就會越混亂。
《孫子兵法》天幹13=用間篇,對於間諜的使用,孫武講的太過於敷衍,好像是隱藏了君主之不喜歡,世人之不認可。畢竟為王征戰,畢竟是不傳之術,難道還能說出製君之法,還能將它詳細講解傳授於天下?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孫武還說:商朝的興起,是由於重用了在夏為臣的伊尹;周朝的興起,是由於重用了在殷為官的薑子牙。所以,明智的國君、賢能的將帥,能用極有智謀的人做間諜,一定能成就大的功業。這是用兵作戰的重要手段,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提供情報采取軍事行動,依靠間諜的力量瓦解敵方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