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古詩基礎知識(1 / 3)

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

我國古代詩歌曆史悠久,成就輝煌。優秀的詩人像群星燦爛;眾多的體裁、風格、流派則又如眾芳鬥豔。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了解和繼承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將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詩歌起源於人類的勞動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頭創作,今天我們隻能從後人的記載中窺見它的一鱗半爪。一般都把編定於公元前6世紀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詩經》看作我國詩歌史的起點。《詩經》中的“國風”,絕大部分是民歌,這些勞動群眾自己的作品和《詩經》中-些進步文人的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會矛盾和統治者的罪惡。尤其是民歌作者,他們“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通過作品真切地表達了廣大人民自己的感受、愛憎和願望。《伐植》《碩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們用生動的形象把勞動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嘲諷、憤恨和反抗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它們還歌唱勞動,歌唱愛情,譴責不義戰爭,抒發保衛祖國的激情。這些豐富的題材內容,都對後代詩人有深刻的影響。《詩經》還創造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詩歌傳統和藝術方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其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不僅在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不同於以四言為主的《詩經》體的新詩體楚辭,而且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屈原的詩歌,激情潘湃,辭采華美,善於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誇張、比喻、象征等藝術方法,熱烈地抒發自己進步的政治理想、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塑造了詩人自我的崇高形象。他最偉大的詩篇《離騷》以及《九歌》《九章》等都是這樣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與《詩經》中的現實主義詩篇不同的鮮明特色,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導。我國文學史上向來以“風”“騷”並稱,“風”“騷”就是指以《詩經》“國風”民歌和屈原《離騷》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階段。漢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特別是《孔雀東南飛》這首古代最長的民間敘事詩,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製統治下的社會現實,塑造了富有典型意義的反抗封建壓迫的青年男女形象,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傑出的藝術成就。北朝樂府民耿《木蘭詩》則以木蘭從軍為題材,刻畫了一位古代婦女英雄形象,表達了人民的理想和願望,浪漫主義色彩濃厚。這一時期,還有出現於漢末魏初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一般稱為“建安詩人”,建安是漢獻帝年號)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等。他們的許多反映社會現實、描寫農村田園以及其他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都是“風”“騷”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唐宋是我國古代詩耿的繁盛時期。唐詩的成就把古代詩歌的發展推向了高峰。李白和杜甫像照耀詩壇的明星,代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傳統的最高成就,為我國古代詩歌贏得了世界聲譽。李白的詩,如《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表現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對黑暗勢力的蔑視和反抗,對祖國山河的熱烈謳歌;想象奇特瑰麗,風格豪放飄逸是屈原以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年齡比李白小11歲的杜甫,則主要把他的眼光投向安史之亂前後的唐代社會,他懷著深重的憂國憂民之心寫下了像《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耿》《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一係列名篇。他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句揭露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詩句抒發熱愛祖國的深情。他的詩歌,猶如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麵鏡子,被人稱為“詩史”,具有不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