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蘿卜隻能說是訓練中不慎扭傷了手腕。當然他走路的姿勢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人和扭傷了手腕聯係起來。
這一次有了新的建設任務,蘿卜扭傷了的手腕不治而愈,興高采烈趕到陳家寨來主持建設煤礦的工作。
按照蘿卜的想法憑借了自己工程專業的基礎和深厚的工科積累,有足夠的人員物資建設一座小煤窯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按照某些曆史資料,宋代的煤炭開采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
1959年,河南鶴壁市中新煤礦的職工,在井下開鑿新巷道工程中,發現許多古代瓷器。考古部門得悉後,於1960年1月即派人前往該地進行了解。除在距地麵46米地下的新巷道附近,又發現古代瓷器外,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古代煤礦的巷道和當時的井口、燈龕、排水井、生產工具、運輸工具,以及規模宏大的古代采煤區域。
這次考古調查獲知:古煤礦遺跡由中新煤礦井口下的巷道東北行約50米許,有塌陷的古代井口遺跡1處,井筒雖已被塌落碎石及灰土所填塞,但原來形跡尚可識別。井為圓形豎井,直徑約2.5,井筒深46米左右。在井的南北兩麵尚殘存兩段相連的古巷道,從其巷道和各采煤區遺址規模來看,這所宋代煤窯與60年代鶴壁市中新煤礦開采的範圍開采的規模基本相等,礦工人數達到幾百人,年產量達到8-15萬噸的水平。
可知當時的煤炭采掘技術己經相當發達。
文獻記載宋朝時山西采煤業也己迅速發展,有“河東鐵、炭最盛”之說。大宋朝還對煤炭實行官賣製度,設官掌管其開銷和銷售,向采煤窯戶和賣煤商人課稅。
李正石和蘿卜都認為,既然宋代人就已經能夠建設這樣規模的煤礦,以穿越者現在所掌握的資料和物資也一樣能從大宋時空的地下開采出工業發展和建設所需要的煤炭來。
根據黑龍寨勞動力物資儲備情況以及穿越者目前的技術水平李正石和蘿卜選定了一處埋藏深度距離地表50米的煤炭礦脈進行開采。
選定這一處煤炭礦脈的理由主要是埋藏深度適中煤層在地下水水線以上,建設難度小開采作業的安全風險容易控製該處煤層蘊藏的煤炭,是合適做煉焦煤也合適做動力煤建設煤的煙煤。正是黑龍寨當前發展所急需的資源。
按照蘿卜設計的施工方案。煤礦建設開工之後,第一步要做的是打一條向下傾斜30度,長度為100米的井道。
之所以打斜井不打豎井主要是考慮到,穿越者帶來的物資中礦井升降機用的鋼絲繩數量有限,在穿越者能夠自己生產鋼絲繩以前一旦儲備的鋼絲繩消耗完畢,礦井就隻能被迫停產減產了。
打斜井就可以保證隻要不發生嚴重的安全事故,就可以連續生產,而且可以運用人力從井下往地麵運煤,雖然是低效率但是建成以後的運行成本也低。
按照穿越者現在的發展速度什麼時候能夠生產出來礦井用鋼絲繩誰也心裏沒底。雖然打豎井建設成本低建設周期短,但是建成以後的運行成本也是高安全性也差。
開鑿井道的過程漫長而艱苦,蘿卜把大宋民工和參與建設煤礦的穿越者分成六班使用風鎬連續作業,調運了抽水機抽走滲入井道的積水,還從附近山林砍伐木材加固井道的支撐,加強井道內的通風和照明防止發生事故,經過幾個月的連續施工才把井道開掘到了50米深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