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河不出圖(1 / 1)

生逢亂世,是苦難生活的開始,也是英雄演繹曆史的舞台。

百年前梁朝哀帝,幼年登基,不識朝政,外戚擅權,宦官****,造成各州諸侯擁兵自固,飛揚跋扈。自梁朝護****元帥陳興廢帝自立,建立前衛朝伊始,諸侯紛紛割據稱帝,百姓身處水深火熱,苦不堪言。東至遼河,西至巴蜀,盜賊蜂起,四民喪業,戰火不絕,烽煙不斷,華夏九州一片混亂。

前衛末朝,章興二十二年,最後一任惠帝時期,皇後長兄、外戚周夜在京謀反,周邊各國趁機出兵侵犯邊境。時任邊疆州府兵馬總督的先帝燕戰領兵回援京師,無奈賊兵已破宮弑君。先帝平定京師之後,再次出兵擊退各國亂兵。時百姓深受戰亂之苦,盼求統一,先帝自領軍相繼覆滅多國,廓清環宇。直至四年前於交州逼得南越大將鄭輝耀自刎而亡,前後征戰十六年,始止戈散馬、刀槍入庫。

先帝以衛朝皇帝之名起兵,江山大部一統後本願迎陳氏子孫繼地位,隻周夜作亂之時禁宮局勢動蕩混亂,盡戮衛朝皇子,皇族後裔不見其蹤。群臣以天下為重進諫,先帝於章興三十五年始進位稱帝,立國號楚,改元始寧。

先帝皇子有四,尤以皇長子恒淩王燕桀戰功居高,上至廟堂,下至江湖,無人不知恒淩王赫赫威名。他出身行伍,每一戰,無不奮勇當先,領軍後也是與軍士同風餐共露宿、躬蹈矢石,軍中威望極高,且為人善謀多決,以戰功在軍中一步步晉升,被先帝收為義子,賜名燕桀,先帝登基時受封為恒淩王。先帝一統江山之後,也正是因為其非先帝親生,螟蛉之子,不宜纘襲,勞苦功高卻不能繼承大統。與王室無血親,領親王名,擁重兵在外自治者,泱泱大國,卻隻此一人。

縱是如此,市井中恒淩王的傳言從來沒有斷過。他自幼父母雙亡,十四歲投身先帝軍營,開始隻是軍營之中一小卒。章興二十七年,在先帝舉兵進陝時,一人深入敵後,探查敵軍兵馬輜重部署,在回營途中被敵偵騎發覺追殺,一人之力殺敵十三,帶回消息助先帝一舉攻進關中,那一年,他不過十七歲。因此一功,擢升為偏軍校尉。

章興二十八年,先帝巡視陝北三州時部下叛亂,被叛軍圍困,危難之時,恒淩王率數十騎保護先帝拚死突圍,身受十餘創,先帝親賜銀甲錦袍。

章興三十年,渝帝於江寧舊城發兵犯境,身為南軍集團副將的恒淩王在主帥陣亡的情況下臨危受命,主守關防,殲滅敵軍萬餘,退渝軍三百餘裏。

章興三十三年,時二十三歲的恒淩王拜左軍大將,剛剛任將的他便單憑一旅軍力奇襲甘寧隴地,隴帝長索係頸,跪迎乞降,兵鋒直指巴蜀之地。正值此時,他深受器重,被先帝收為義子。蜀王攝於軍威,一月之內九上降書,恒淩王九拒之。直到四皇子接替隴地軍權,巴蜀之地才得以歸降。

一軍統帥九拒蜀地入降,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說蜀地路險,楚軍連日征戰,在入蜀前暫止兵戈,休養生息是上上策;也有人說恒淩王不占蜀地是養寇自重、趁機收買人心伺機篡權。四起流言令軍中將領疑竇頓生,先帝隻得將恒淩王貶到北境駐軍。

在受命守北境時,楚軍正苦戰於江浙,北方苦寒,常常糧草不濟,兵甲不齊,恒淩王竟一人領兵抵擋了狄戎軍數十次南援,斬狄戎將領數十人,甚至先代狄戎王亦死於其劍下,恒淩王以攻代守斷絕了齊魯之地狄戎南軍的退路,讓五萬南侵狄戎軍無一人逃回北方,讓中原徹底擺脫被異族統治的險境。先帝平定天下建立楚朝,恒淩王一人獨守邊境長達七年,聲名遠播漠北,威震華夏。他出身行伍,非皇族親裔,僅憑軍功封王,成為王朝第一將帥。

當今聖上燕雲晟,是先帝與昭獻皇後所生,與四皇子恒睿王是雙生子,雖是一胞所生,兩人卻性格迥異。皇帝生性敦厚謙和,深情內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到舞象之年也隻喜詩書禮樂,自小受先帝教養,深諳治民之術,年紀輕輕就胸懷天下之誌。先帝行軍時,後方撫百姓,給餉饋,運甲輸糧,一人出力甚多,地方民政盈千累萬卻不差毫發。京中童謠,天絳晟,國運興。淩霄赤紅,國運昌盛,“絳晟”便是取“降晟”諧音。

恒睿王是四皇子陣亡後追封的名位,四皇子燕雲征,縱馬揚鞭的雲征哥哥,縱橫不敗的楚軍少帥。皇帝敦厚,雲征哥哥則是天生的跅馳之材,放蕩不羈、桀驁不馴,年少時常常束裝策馬,生在禮儀之家,卻不拘禁忌、率性任意。皇帝長於治國短於兵事,而他雖心無城府但有帥才,熟讀兵書,與恒淩王交之甚深,兵法韜略無一不熟,弓馬騎射無一不精,是楚軍將領中的佼佼者。恒淩王調防北境後,先帝處理軍中事務時對他更是日漸倚重,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一向不敗的雲征哥哥卻在攻伐南越的最後一戰之中殞命疆場,青山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