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收到很多讀者對於本文曆史可信度的很大質疑。特開一卷,記錄文章內容的部分史實根據。很多讀者受電視電影或者固定觀念的影響,對本文中很多人物或者事件的描述很不理解,認為是太虛構或是太虛誇,不負責任的純粹娛樂性小說,本人在此鄭重聲明,本小說絕對嚴格考究曆史,憑著對自己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編撰的小說。文中人物關係和很多事件皆是依照史實記載所寫。文中江湖和和孝公主的感情問題確實是為了小說的發展而虛構的,我先講明。以下列出小說史實根據,日後根據小說內容繼續添加。
1:公主稱號。(很多人認為清朝皇帝女兒叫格格。)清朝前身(後金)經清太祖努爾哈赤為止,皇帝女兒確實稱格格。但從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開始仿照明朝製度,要求對皇帝女兒改稱公主,冊封的話會封為固倫公主(應為皇後所生,但是隻有和孝是例外,和孝是破格冊封的。)或和碩公主(妃子所生)。
2:主角人物名字。永韻這個名字麼,確是我起的。嗬嗬。。還中聽吧?誰叫曆史沒記載呢。。。(清朝隻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公主有名字記載,從順治帝開始公主便沒有名字了,隻是在獲封以後有封號,若是沒封號就稱幾公主)。至於和珅兒子豐紳殷德的名字天爵,我就沒那本事起了。豐紳殷德是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冊封的,他原來就是字天爵,號潤圃。二三男主角顏亦翔與瀟劍南的名字是自個起的。嘉慶的名字永琰,也是絕對史實。有讀者認為是顒琰的,也沒錯,隻不過還沒到前文中的年代,顒琰,這個名字是嘉慶元年乾隆禪位後,另改的)
3:惇妃降嬪。乾隆四十三年惇妃活活打死一個宮女,被降為嬪。乾隆上諭:“惇妃即著降封為嬪,以示懲儆;並令妃嬪等嗣後當引以為戒,毋蹈覆轍,自幹罪戾”。乾隆說:“前此妃嬪內間有氣性不好痛毆婢女致令情急輕生者,雖為主位之人不宜過於狠虐,而死者究係窘迫自戕,但從未發生妃嬪將使女毒打立斃之事。今惇妃此案若不從重辦理,於情法未為平允,且不足使備位宮闈之人鹹知警畏。況滿漢大臣官員將家奴不依法決罰,毆責立斃者,皆係按其情事分別議處,重則革職,輕則降調,定例森然,聯豈肯稍存歧視?”乾隆同時還斥責惇妃:“:“事關人命,其得罪本屬不輕,因念其曾育公主,故從寬處理,如依案情而論,即將伊位號擯黜,也不為過。”乾隆說自己雖為“天下主”,“掌生殺之權”,但也“從未有任一時之氣,把太監等立斃杖下”。他舉例說從前身邊的小太監胡世傑、如意等惹惱了他,“不過予以薄懲,杖責二十,至多不過四十”。因此,乾隆就惇妃毆斃使女事件告誡諸皇子道:“諸皇子各有福晉、格格,家庭之事當法朕於宮闈,不稍溺愛徇情”,“縱性濫刑,虐毆奴婢,不但福晉、格格等不宜有,即諸皇子亦當切戒。”為處理惇妃毆斃使女事件,與此案有關的本宮首領太監郭進忠、劉良等,受到革去頂戴、並罰錢糧二年的處分;總管太監王忠、王成、王承義、鄭玉柱、趙得勝專司內廷,未能預為勸阻,也各罰錢糧一年。但他們是因惇妃被累,乾隆命將應罰錢糧於各太監名下扣罰一半,另一半責成忄享妃代為繳完。被毆斃的使喚女子,令惇妃罰出銀一百兩給其父母殮埋(見《國朝宮史續編》卷二)
4:乾隆最疼愛和孝。《清史稿?公主表》中記載:"主,高宗少女,素所鍾愛,未嫁賜金機轎。"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將(6虛歲)的和孝指配和珅之子豐紳殷德。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賜乘金頂轎。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13虛歲)的封"固倫和孝公主"正月封今位號。(按清朝法製所定:皇後所生之女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品級與親王相當,而妃、嬪所生或者由皇後收養的其他皇親宗室之女,則隻能封為"和碩公主",品級隻相當於郡王。而固倫和孝公主是一個妃子所生,乾隆帝因為太疼愛這個小女兒,才破格封其為固倫公主。)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一月(15虛歲的固倫和孝公主)嫁豐紳殷德。至於原因麼,一,和孝是乾隆最小的女兒,生於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此年乾隆六十五歲,年近花甲、老來的子,確實是大喜過望。(乾隆帝果真老當益壯!)二,據昭梿所著的《嘯亭續錄》所載,原因還有二個,一是因為“其貌類已”即父女容貌相似;二是因為十公主“性剛毅,能彎十力弓。少嚐男裝隨上校獵,射鹿麗龜,上大喜,賞賜優渥”。昭梿生於乾隆年間,比十公主大五歲,是清宗室皇族之一。這一記載是可信的。和孝“不愛紅裝愛武裝”能文能武,騎射上還比她幾個哥哥好的多,木蘭秋狩時曾得賞黃馬褂一件。乾隆帝甚至說過。“汝者為皇子,朕必應汝儲也”,即讓十公主繼承皇位,足見對她的寵愛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