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乙炳
我不知道我們會不會在第二次循環中回來,
就像循環小數那樣重新反複,
可我知道一個畢達哥拉斯的黑暗輪回,
一夜一夜地把我留在世界的一個什麼地方。
——博爾赫斯《循環的夜》
好像有誰說過時間轉瞬即逝在我們一生中最年輕的歲月、最可讚美的年華,時間來去匆匆、不留痕跡。當我一次次閱讀這本集子裏的文字時那些年輕的、情感充沛的喋喋不休感染了我。我想,這應該是一本關於情感的書一它的出現來自回憶來自生命最初的憂鬱。
時常,我會想起《麥田裏的守望者》想起那些在麥田中嬉戲的天真的小孩:“有那麼一群小孩在一大片麥田裏做遊戲……附近沒有一個人……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崖岸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隻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隨著年歲增長,孩提時代的美好越來越反襯出我們如今的不完美這不完美仿佛命中注定。在這一切的開始假設生活有10種可能,無論我們因為悲慘或優越的境遇走上其中的某條道路,這一生肯定是不完美的。我們該如何麵對已逝的歲月,又該如何反省自己經曆的一生?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正經曆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新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正迅速地潛入日常生活之中。在此之前,對於這些年輕的80後寫作者公眾和批評家們局限於固執的審美眼光,停留於簡單的批判和指責;在我看來,這些新時代的寫作者對新事物的萌芽和流逝歲月所作的見證已然價值不菲。
這套文集的出版將為我們認識、理解“80後文學”提供重要參考將幫助我們發現、提出與我們青年時代相關的重要問題。藝術並不應該有著恒定的中心,也不應該隻有因循守舊的道路,藝術所有的隻是廣闊的處所有時我們需要講述的不過是一群人、一段曆史、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在這裏我一廂情願地認為,這種訴說和見證未必缺乏價值沒有當下,我們不可能感受到什麼是未來。
所謂未來就是對生活的希望尚未泯滅的時代。
一、黑天才
男,1980年生於湖北黃州。現支教於安徽某村莊。
你一直在尋找那種能讓你心碎的生活也許你會找到它,它是你馬上要走的一段路,或是你即刻將要經曆的生活。意義廣泛的習慣可以被概括為一種姿態,這種姿態就是我們感到無所適從卻又被動承受的姿態,因為,我無法對你說我已經習慣了堅持。
當我們閱讀黑天才,眼前仿佛呈現出許多幽靜的道路樹木和草叢依次閃開而我們的臉卻在同一時刻變得模糊起來。一時之間,無法斷定我是不是被他感染,是不是用我所未曾見過的熱情去欣賞他在黑天才身上,我們最終看到了自己:一群受驚的睜大恐懼的眼睛的孩子。承受,當它像一個女人的哭泣聲那樣在寂靜無比的黑夜裏突然響起我就開始顫抖不已。
二、劉衛東
男,筆名周語。曾獲第四第五兩屆全國新概念大賽一等獎。
我痛恨謊言不僅因為謊言的強大更因為它使人生平添迷霧,使本來就缺乏信任感的生活更加支離破碎。我認為,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就是那種敢於信仰並創造信仰的作品,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能夠使人冷靜地麵對人生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並不怎麼令人鼓舞,使人勇敢地探尋藝術的真實,即使生命因此而變得脆弱。
在觀察周圍的喧鬧時,劉衛東突然發現在這日常生活布下的陷阱之中,他將是少數擁有坦誠和責任感的人他逐漸明白:當真實被時間侵蝕消解,寫作就與作者的人生命運糾結在一起了。
三、恭小兵
男,1982年生於安徽。現居黃山,80後概念倡導者。
他的勇氣得益於他對生活的尊重,這也是長期以來所經受的屈辱訓練出來的。就像他自己說的:現在,無論我怎麼修補,也無濟於事。他已經學會了如何客觀地去麵對一切,因此可以這麼說他的勇氣也是因為他的屈辱,他不想再走進“先前的噩夢和罪惡”,他接受了徹底的清洗,為此他寫下《無處可逃》。讀他的作品,跟陷入回憶一樣有一種窒息的感覺。這怕是與他愛好回憶有關,既然這樣,我想告訴他,那麼就別急著回家,想家不是很好嗎?
合卷之時也許正是另一種思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