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我的床頭很早之前就放了本《人一生要讀的古典詩詞大全》,記得是與朋友一起去書攤淘的,這本書應該是我了解古代詩詞的開端了。

從古歌謠,詩經,小雅,大雅,頌,楚辭。經漢魏南北朝的漢詩,樂府,古詩,魏詩,晉詩,南北朝詩,南朝樂府,北朝樂府。過唐代詩,唐宋詞,到元曲,宋元明詩,金宋元明清詞。我大部分作品都拜讀到過。深入理解,我感覺根本談不上,讀詩,根據字麵意思去理解,不難。但是,如果要攀爬到作者當時所作意境,所處情景,所傾實情,那就遠遠不是朗誦百八十遍,所能觸摸到的。

這就要從作者身世,所處曆史,所為何事,所寄何情等等多方麵分析。

不過,我讀古代詩詞,僅僅是為了個人平時愛好。至於深入分析這些,不是不可,隻是覺得有的事淺嚐輒止就好,刨根問底,反而會磨滅詩帶給個人的理解美感。

古詩詞的創作,大有講究。音律符合,意境通合等等,這些問題,在嚴格的創作體裁裏,我理解但是我能力有限做不到。現代人於高樓林立的鋼鐵森林,早已缺失意境,缺乏情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我們奔在複興之路上,除了在語文課上,強製性要求下,大家才會對詩詞深入理解。確實,我們腳步才匆忙了,沒時間發呆,沒機會離別惆悵,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機,不需要寫信,不需要深思熟慮,咬文嚼字,手指輕輕一點,話便散播出去。

我們的審美在多媒體的現代化今天,發生著改變。網絡文學,網劇,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東西為了適應現代人空虛與無聊而生。當然了,適應發展而生的產物必將有它存在的道理。不過,我理想中的朋友,應該是將自己適時與大眾劃分開。我們不可能與別人失去聯係,但是我們能夠去劃分內心的一塊淨土。我在初中一年級,便開始了修身養性的研究。我承認我的外表,言行完完全全是一個20歲的男孩子。不過,在經曆與學習過許許多多之後,我在努力做到洞悉世事,天真尚存。

除了古詩詞,還有現代詩。現代詩是為了適應現代人表達感情,想法的不含蓄而產生的。我沒刻意度過席慕蓉,納蘭什麼什麼,海子等等這些類型的創作。我在有的地方看見過,我和別人討論時別人談起來過,我覺得這些詩不是不好,而是我不會欣賞。不懂某事,就不便評論。

除了以上幾位,似乎還有林徽因,徐誌摩等等,近現代作家都似乎能寫。(隻要是人都會)

除了專職文學的。還有詞作家,方文山等等,比如他的《素顏韻腳詩》。這些嚴格意義上的全是通俗作品,深得我的喜愛。就像有的人喜歡古風,古風很美,意境很讚,純潔無暇,文采奕奕,回味無窮,徜徉良久。總結一下就是,至靜,至美,至純。似乎裏麵永遠除了古箏,白衣,琴弦,梨園,折扇,才子佳人,煙雨等等之外不落庸俗。

當然,我喜歡現代詞,理由也簡單,感情熱烈,富有文采,可強可柔,體裁不限。可以說,有感情,就有詩詞。一句不經意的話,細細品味有感覺,就有意義。這當然談不上高大上,是不折不扣的通俗作品。

國外的詩人,有葉芝,泰戈爾,莎翁,拜倫等等。

他們的創作風格,大膽,熱烈,淺顯易懂,富有創意。也是深得我心,我覺得現代社會相比以前太快,我們就需要這樣的明快風格去表達,去排遣。

此外日本,印度,歐洲的詩詞作品,都是層出不窮,百花齊放。

說了這麼多,該說下我的這部《付箏弦》,名字取自一首歌的歌詞,意千般,付箏弦,我在後麵加了一句,情至深,則無言。取這個名字,一是它富有詩意,並且能明確表達我的意思,箏,奏出縷縷箏聲,思緒起伏,下筆幾句,是表達,也是記錄。二是因為我的目標寫得和箏一樣,動聽,好看,有味道。好也罷,壞也罷,我想盡量用我的切切實實的思緒去描繪,去刻畫,去用心領悟,對待生活。裏麵的部分作品可能有送過別人,但絕對不是抄襲,皆是原創。

我寫過很多很多字,更看過超多超多字,之所以發表東西出來,是因為我怕它在我的抽屜裏泛黃了。

最後,這部《付箏弦》裏,我如果從以前的筆記本中或者便簽上看到有值得載入的,都會收錄。可能一天會有幾篇,也可能幾天一個月,有感覺了,我自己寫了看過之後,修改了覺得還行的話,才會更新。不過,絕對不會抄襲,我聽過不少“這是你寫的?”這種問題。我理解,但是我覺得還是聽了感覺很奇怪。

最最後,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寫了給誰看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首先毫無疑問,我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沒人愛它,我愛它。

說真的,我是給我自己看的。我寫這個前言是準備搞得正式點,實際沒什麼用的。

寫作僅僅是消遣娛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無關高雅庸俗,存在即當理解。

用林徽因的話說就是“翩然辭別,你忍心聽冷風燭語?”

我不忍心,所以要寫下來。生活嘛,義無反顧,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