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國不是不做鎧甲,中國也做,但中國的鎧甲相對輕薄,而且不防護臉部,實際上防護臉部的意義不大,畢竟真正打起仗來,主要還是胸前和後背被捅的地方多,再有就是從頭頂豎劈,所以中國的鎧甲主要防禦身前身後,還有頭頂,從效益上來說,這樣更加實用,國家也負擔的起。
而在中世紀,由於歐洲的封建製度,決定了農民向貴族納稅,而貴族向國王服兵役的封建關係,導致了中世紀的戰場上,隻有貴族服兵役,兵力稀少,所以經常發生一些小國王帶著幾十個騎士就去開疆拓土的事情發生,而農民強行服兵役就是拿著鋤頭和草叉上戰場,因為那時候的行政效率導致國王無法收取足夠的稅收來武裝平民。
這種製度一旦麵對常備軍,那必然是被碾壓的。
而貴族為了盡可能的保命而不是殺敵,去鐵匠鋪花重金將自己武裝成一個鐵殼子——他們有錢,所以他們也不管戴麵甲會不會遮蔽視線,所以就造出了一套套全身甲,但每一套全身甲,實際上都是無數農民的鮮血凝結而成的。
這樣的騎兵上了戰場,也無法發揮出多麼強大的實力,因為這種鎧甲不利於機動,甚至連手都不知道怎麼揮,眼前的敵人看都看不清楚,所以騎兵們往往隻好端平騎槍,然後向前衝刺過去,因為這樣的攻擊方式不需要靈活的運動,而且還能殺死人。
這也導致了這種笨拙的鎧甲使得他們在戰鬥中戰鬥力受限,在曆史上,蒙古崛起後,拔都發動西征,他們先消滅了四十餘個羅斯國家,又向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波西米亞等國家發動攻勢,一路勢如破竹,最後由於大漢窩闊台死亡,拔都不得不回國,西征才到此告終,不過他們仍然在當地留下了一個金帳汗國,維係著當地的統治,直到莫斯科公國的崛起為止。
拔都西征期間,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西方為了對抗蒙古騎兵的攻勢,為了避免千年前匈人席卷歐洲的噩夢再次發生,他們組建了一支聯軍,那些清一色的鋼甲騎士的數量加起來甚至不遜色於蒙古騎兵,這樣一支軍隊,放在歐洲完成哪一場征服都不成問題,蒙古人卻依靠他們的機動優勢,撲在這些重甲騎兵身上,在他們身上拚命蹦跳,竟然將他們活活踩死。
蒙古人憑借的這種戰術好像是在嘲笑,但他們確實殲滅了這支騎兵隊,自此他們的西征開始暢通無阻,直到他們因為國內的變故而放棄西征為止。
曹丕眼前的這個鐵匠打造的鎧甲,正是為了像他這種有保命需要的人提供的。
曹丕摸了摸這幅鎧甲,倒是堅硬,鎧甲裏麵也是實心的,一般的刀劍都砍不開。
這樣的一副鋼甲,究竟要花多少錢啊!
不對,關注的重點錯了,曹丕甩了自己一個耳光,自己為什麼要關注錢,重點根本不是錢,而是實用性。
曹丕轉過身去,幽幽的望向袁譚:“大哥,這件鎧甲,我以為,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