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經今人但以貢生為明經,非也,唐製有六科:一曰秀才,二曰明經,三日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當時以詩賦取者謂之進士,以經義取者謂之明經。今罷詩賦而用經義,則今之進士乃唐之明經也。
唐時人仕之數,明經最多。考試之法,令其全寫注疏,謂之帖括。議者病其不能通經,權文公謂:”注疏猶可以質驗,不者,倘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則蕩然矣。“今之學者並注疏而不觀,殆於本末俱喪,然則今之進士又不如唐之明經也乎?
秀才《舊唐書。社正倫傳》”正倫,隋仁壽中與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唐代舉秀才止十餘人,正倫一家有三秀才,甚為當時稱美。《唐登科記》:武德至永徽,每年進士或至二十餘人,而秀才止一人二人。社氏《通典》雲:”初秀才科第最高,試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絕。“古人所趨向,惟明經、進士二科而已。顯慶初,黃門侍郎劉祥道奏言:”國家富有四海,於今已四十年,百姓官僚未有秀才之舉,未必今人之不如昔,將薦賢之道未至,豈使方稱多士,遂缺斯人。請六品以下爰及山穀,特降綸言,更審搜訪。“唐人之於秀才,其重如此。玄宗禦撰《六典》言:”凡貢舉人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通二經已上者,為明經;明閑時務,精熟一經者,為進士。“《張昌齡傳》:”本州欲以秀才舉之,昌齡以時廢此科已久,固辭,乃充進士貢舉及第。“是則秀才之名乃舉進士者之所不攻當也。又《文苑英華。判目》有雲:”鄉舉進士,至省求試秀才,考功不聽,求訴不已。趙判曰:“文藝小善,迸士之能;訪對不休,秀才之目。”是又進士求試秀才,而不可得也。今以生員而冒呼此名何也?
明初嚐舉秀才。如《太祖實錄》:洪武四年四月辛醜,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府知府,童權為楊州府知府,俱賜冠帶。十年二月丙辰,以秀才徐尊生為翰林應奉。十五年八月丁酉,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是也。亦嚐舉孝廉。洪武二十年二月己醜,以孝廉李德為應天府尹是也。此辟舉之名,非所施於科目之士。今俗謂生員為秀才,舉人為孝廉,非也。
舉人舉人者,舉到之人。《北齊書。鮮於世榮傳》“以本官判尚書省右仆射事,與吏部尚書袁聿修在尚書省,簡試舉人。”《舊唐書。高宗紀》“顯慶四年二月乙亥,上親策試舉人凡九百人。調露元年十二月甲寅,臨軒試應嶽牧舉人”是也,登科則除官,不複謂之舉人。而不第則須再舉,不若今人以舉人為一定之名也。進士乃諸科目中之一科,而傳中有言舉進士者,有言舉進士不第者。但雲舉進士,則第不第未可知之辭,不若今人已登科而後謂之進士也。自本人言之,謂之舉進士;自朝廷言之,謂之舉人。進士即是舉人,不若今人以鄉試榜渭之舉人,會試榜謂之進士也。
永樂六年六月,翰林院庶吉士沈升上言:“近年各布政司、按察司不體朝廷求賢之盛心,苟圖虛舉,有稍能行文、大義未通者,皆領鄉薦,冒名貢士。及至會試下第,其中文字稍優者,得除教官;其下者亦得升之國監。以致天下士子競懷僥幸,不務實學。”洪熙元年十一月,四川雙流縣知縣孔友諒上言:“乞將前此下第舉人通計其數,設法清理。”是明初才開舉人之途,而其弊即已如此。然下第舉人猶令人監讀書三年,許以省親,未有使之遊蕩於人間者。正統十四年,存省京儲始放回原籍,其放肆無恥者遊說幹渴,靡所不為已。見於成化十四年禮部之奏。至於末年,則挾製官府,武斷鄉曲。於是崇禎中命巡按禦史者察所屬舉人,間有黜革,而風俗之壞已不可複返矣。
進士進士即舉人中之一科,其試於禮部者,人人皆可謂之進士。唐人未第稱進士,已及第則稱前進士。《雍錄》引唐人詩雲:“曾題名處添‘前’字。”《通鑒》:“建州進士進京,嚐預宣武軍宴,識監軍之麵。既而及第,在長安與同年出遊,遏之於途,馬上相揖,因之謗議喧然,遂沈廢終身。”是未及第而稱進士也。試畢放榜,其合格者日賜進士及第,徑又廣之日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然後謂之登科。所以異於同試之人者,在乎賜及第、賜出身,而不在乎進士也。宋政和三年五月乙酉,臣僚言:“陛下罷進士,立三舍之法,今賜承議郎徐進士出身,於名實未正,乞改賜同上舍出身。”從之。
科目唐製,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曰製舉。如姚崇下筆成章、張九齡道佯伊呂之類,見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胃之科目,今代止進士一科,則有科而無目矣。猶沿其名,謂之科目,非也。王維楨欲於科舉之外仿漢唐舊製,更設數科,以收天下之奇士。不知進士偏重之弊,積二三百年,非大破成格,雖有他材,亦無由進用矣。
製科唐製,天子自詔日製舉,所以待非常之才。《唐誌》曰:“所謂製舉者。其來遠矣。自漢以來,天子常稱製詔,道其所欲問而親策之。唐興,世崇儒學。雖其時君賢愚好惡不同,而樂善求賢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師外至州縣有司,常選之士以時而舉,而天子又自詔四方德行才能文學之士,或高蹈幽隱與其不能自達者,下至軍謀將略,翹關拔山,絕藝奇伎,莫不兼取。其為名目,隨其人主臨時所欲。而列為定科者,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軍謀宏遠,堪任將率,詳明政術,可以理人之類,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禪太山、梁父,往往會見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禮甚優。而宏材偉論,非常之人亦時出於其問,不為無得也。
宋初,承周顯德之製,設三科,不限前資,見任職宮、黃衣草澤並許應詔。景德增為六科。熙寧以後,屢罷屢複。宋人謂之大科。
宋徐度《卻掃編》曰:”國朝製科初因唐製,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明吏理、達於教化,凡三科。應內外職官、前資見任、黃衣草澤人,並許諸州及本司解送,上吏部,對禦試策一道,限三千字以上。鹹平中,又詔文臣於內外幕職州縣官及草澤中,舉賢良方正各一人,景德中,又詔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武足安邊、洞明韜略、運籌決勝,軍謀宏遠、材任邊寄,詳明吏理、達於從政等六科。天聖七年複詔,應內外京朝官,不帶台省館閣職事,不曾犯贓罪及私罪情理輕者,井許少卿監以上奏舉,或自進狀乞應前六科。仍先進所業策論十卷,卷五道。候到下兩省看詳。如詞理優長,堪應製科,具名聞奏。差官考試論六首,合格即禦試策一道。又置高蹈丘園、沉淪草澤、茂才異等三科。應草澤及貢舉人非工商雜類者,並許本處轉運司逐州長吏奏舉,或於本貫投狀乞應,州縣體量有行止別無玷犯者,即納所業策論十卷,卷五道,看詳詞理稍優,即上轉運司審察鄉裏名譽,於部內選有文學官再看詳實,有文行可稱者,即以文卷送禮部,委主判官看詳,選詞理優長者具名聞奏。餘如賢良方正等六科,熙寧中,悉罷之。而令進士廷試,罷三題而試策一道。建炎間,詔複賢良方正一科,然未有應詔者。
高宗立博學宏辭科,凡十二題:製、浩、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讚、頌、序,內雜出六題,分為三場,每場體製一古一今。南渡以後,得人為盛,多至卿相翰苑者。今之第二場詔、誥、表三題,內科一道,亦是略仿此意。而苟簡濫劣,至於全無典故,不知平仄者,亦皆中式,則專重初場之過也。
甲科社氏《通典》“按令文科第,秀才與明經同為四等,進士與明法同為二等,然秀才之科久廢,而明經雖有甲乙丙丁四科,進士有甲乙兩科。自武德以來,明經惟有丙丁第,進士惟乙科而已。”們日唐書。玄宗紀》“開元九年四月甲戌,上親策試應製舉人於含元殿,敕曰:”近無甲科,朕將存其上第。‘“《楊綰傳》:”天寶十三載,玄宗禦勤政樓,試舉人登甲科者三人,綰為之首,超授右拾遺,其登乙科者三十餘人。“杜甫《哀蘇源明詩》曰:”製可題未乾,乙科已大闡。“然則今之進士而概稱甲科,非也。
《隋書。李德林傳》”楊遵彥銓衡深慎,選舉秀才,摧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條,考皆為上。“是則北齊之世,即已多無甲科者矣。
甲乙丙科始見《漢書。儒林傳》”平帝時,歲課博士弟子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蕭望之傳》”以射策甲科為郎,“《匡衡傳》”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
十八房今製,會試用考試官二員,總裁同考試官十八員,分閱《五經八謂之十八房。嘉靖未年,《詩》五房,《易》、《書》各四房,《春秋》、《禮記》各二房,止十七房。萬曆庚辰、癸未二科,以《易》卷多添一房,減《書》一房,仍止十七房。至丙戌,《書》、《易》卷並多,仍複《書》為四房,始為十八房。至丙辰,又添《易》、《詩》各一房,為二十房。天啟乙醜,《易》、《詩》仍各五房,《書》三房,《春秋》、《禮記》各一房,為十五房。崇幀戊辰,複為二十房。辛未《易》、《詩》仍各五房,為十八房。癸未,複為二十房。今人概稱為十八房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