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以目前為止我在工作單位授課時的內容為基礎,解說“日本政治”的一本書。說到我的工作單位,1952年10月至1971年3月,我一直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授作為一般教育學科的《政治學》(4學分)——也就是大一學生的政治課。1971年4月我離開教養學部到法學部工作,從那時起就以大二學生為對象,負責講解專業教育學科的《政治過程論》(4學分)。“政治過程論”是講座和教學課程的合稱,具體來說就是“現代日本政治過程的動態分析”,也就是教授所謂的“日本政治”,這是法學部的理解。從教學計劃來看,它是政治學係統最初的課程。因此,必須注意到這門課具有政治學入門學科的性質。基於上述情況,在這二十多年裏我一直努力嚐試幾種內容的教學。以這些為教學而準備的筆記為基礎,逐漸寫成此書。
在對日本政治進行說明的時候,以怎樣的順序從何種角度進行說明,這些具體的選擇和判斷絕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就如同我們在旅遊的時候,名勝古跡很多,但要為觀光車製定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路線並不容易一樣。而且,一旦列舉的事例和說明的角度增多的話,就會像這本書一樣,頁數馬上就會增加,並且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複說明。本書的說明角度是政治過程,對於所謂的現實政治的發展過程,是著眼於其單向的曆史性進行說明,還是著眼於反複的定型性,甚至是製度性進行說明,本書采用了將兩者結合的方式。
對於日本政治,以其單向的曆史性為著眼點,在第一章《政治製度》中有具體的闡述。對於1945年敗戰以來四十多年間的“日本政治”,一方麵,從(從明治時代開始發展的)西方的立憲政治和議會內閣製、議會政治和政黨政治的導入及其完成的角度來進行具體闡述說明。另一方麵,從美蘇兩極格局時期的政經分離路線及在政治、經濟兩領域中的政策展開的角度進行具體闡述說明。
對於《現代日本政治史》這樣一個標題,本書將幾乎要用數百頁來描述的曆史過程概括在一章中,因為本書的著眼點並不在於曆史記述,而在於重複定型性的記述及說明。著眼於現實政治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定型性(位相或者偏離,或者同期,沿著時間這一坐標旋轉或展開),就是觀察者從現實政治中選出或“構建”各式各樣的結構,以及由這些結構交織而成的模式或係統。這種“構建”大多情況下是在積累大量的實證性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的某種飛躍,是“直觀與洞察”的結果。但是,這種構建可以說是事先被給定了的,其定型性在“知識製度”中也是不言自明的。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由憲法之下的法律製定的“政治製度”(第一章),還有與政治製度相對應的“政治知識”(第二章)。而且,這種政治知識的基礎一方麵來自於多種政治教育,另一方麵來自於人們的生理、心理及表達方式。
但是,人們生活在精神的世界中,與“價值、意義”緊密相關。即便是法律上的政治製度,也不過是人們在此或以此為手段來實現其“意義”的場所或工具。因此,在對政治過程這一人類行動體係進行說明時,應由“價值的世界”——有序的世界開始進行說明,這樣一來至少一部分人比較容易理解。第三章“秩序的思想”是對日本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以此為基礎的思想及行為的闡述說明。日本人生活的“價值的世界”及由此而產生的秩序觀——規範,在內與外的各自場合中會伴隨著何種行為,第四章“秩序的內容”對此進行了具體說明。這一說明本身也是下一說明的前提,這樣說明逐步推進、完善。所謂的現實政治、報紙政治方麵的政治,包括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即“關愛的政治”(第五章),“正論的政治”(第六章)“權勢的政治”(第七章),第三部分“權力的運用”分別對這三個階段進行了具體說明。本書由第一部“政治結構”,第二部“秩序的構圖”,第三部“權力的運用”三部分組成。且各部分獨立閱讀也不會有任何妨礙。將這三部分作為一個連貫的體係進行閱讀的話,對於“日本政治”因見解的不同而不同,從某種角度來看認為它完全是“外國舶來品”,而如果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則認為有一些事例能夠說明它是 “日本式”的這樣一種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