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6章 跋(1 / 1)

說起自己愛詩的曆史還蠻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讀師範時,就左手一本汪國真,右手一本席慕蓉,儼然一個文學青年了。畢業以後分配到四明山教書時,訂了《星星》《詩刊》等多種雜誌,詩意的文字滋養了單調的生活和一顆敏感的心,也滋生了寫詩的念頭,但最初的習作也稱不上詩歌,僅記錄一些生活場景或自身情感而已。真正寫詩是在2000年以後,網絡的普及和交流的便利,特別是加入寧波作協之後,有了更多向文學前輩學習和請教的機會,寫詩有了些長進,不少詩作也陸續在刊物上發表了。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人的血液裏有著祖傳的濃鬱詩香。也許是生性多愁善感,骨子裏有浪漫情節,喜歡青絲輕綰,眉目生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古代女子,喜歡古典詩詞,家裏有《四書五經》,還有許多唐詩宋詞讀本及鑒賞辭典。特別喜歡李清照和蘇軾,喜歡臨水照花般的婉約和錚錚傲骨般的豪放,還有清代的納蘭容若,他的《飲水詞》我百讀不厭,每讀淚凝於睫。詩言誌,詩言情,離鄉別情也好,愛國憂民也好,我想詩歌除了它的韻律美和語言美之外,最可貴的還在於詩裏的真情美。也許是一顆女兒心在古詩詞裏浸染久了,筆下的詩歌也帶了一些明快空靈、典雅溫婉的特質。

除了古典詩詞,還喜歡外國文學,書架中一直收藏著師範畢業時同學送的,一本1983年出版的《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詩選》,詩選收錄了荷爾德林和海涅等優秀詩人的詩歌,荷爾德林的《悼詞》和《謝罪》至今還能背誦。後得益於網絡,一些被人稱道的詩作可以從網上下載了來讀,方便快捷,偏愛的有葉阿赫瑪托娃、希尼和艾米莉?狄金森等詩人詩作。現在放在枕邊的是秘魯詩人巴列霍的詩集,讀巴列霍的詩,會強烈地感受到他內心的風暴,他對自我、現實探索得很深,有一種罕見的穿透力,哪怕是他最晦澀的詩也依然激動人心,如他的《黑色騎手》既曠野原始,又溫柔美麗,既真摯可觸摸,又具有濃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讓人愛不釋手。

一個人的情感、意誌,並非與生俱來,相反,它更多來源於個人的閱讀經驗和成長背景。麵朝大山,春暖花開,我是地道的農家女孩,從小生活在山村,鄉土鄉情給人以質樸的美。彎彎的山路,蟬鳴和蟲叫,屋頂溫暖的炊煙,以及爺爺講的童話故事,童年的一切深深地鐫刻在腦海裏。現在離家久了,我用詩歌來敘寫鄉村舊事,以表達對故土和親人的懷念。“少的是浮躁,多的是寧靜”早年的鄉村生活或許也奠定了我現在的寫作姿態,時常把自己從內到外修飾打理一番,摒棄一切浮誇,讓美的事物入眼入心,然後攜心靈的器皿,采集關於時光、成長、行走、親情、友情、人生的點滴,並用喜歡的詩句,釀出淺淡溫潤的花香。

“寫詩的獎賞是過程,在寫詩中充分體會到心靈的寧靜和生命的快樂。”許多詩人如是說。素心如玉,我想讓自己也始終懷一顆玲瓏之心來寫詩。另外也要感謝寫詩,感謝它替我留下了清晰的成長軌跡,感謝它為我更好地指導學生寫詩提供了可能,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希望自己隨時都能展開教學和文學的雙翼,以緩慢而優雅的姿勢,把每一瞬,走成蝶舞的一生。

詩歌蘊含著詩人隱秘的個人經驗和頓悟,也蘊含著記憶和渴望。我認為一個好的詩人能“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微小中藏天地”,把諸多微小的心靈片段展示給讀者,能擊中讀者的內心。其實一首詩寫出或發表以後,就不屬於詩人自己了,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我想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讀者喜歡的就是好詩。如果能引起不同時代讀者的共鳴,內容上有永恒性,藝術上有獨創性,能經受得住曆史滌蕩的優秀詩作那就是經典之作了。有人說現在寫詩的比讀詩的還要多,詩歌似乎成了一場自娛自樂的遊戲,我認為詩歌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詩歌是人類心靈之光,它照耀自身生命的同時,也應照耀整個世界,它不應是詩人的個人精神向度和興趣緯度之事。但在這一點上我也是有欠缺的,一直拘泥於小我,少大氣磅礴之作。因此經常告誡自己,要眺望遠景,將更多的視野納入詩歌,要有一番大境界。

“文學女性的寫作往往受多方麵的困擾,生活、事業、情感、家庭,要付出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東西。”確實自己教學工作也很忙,寫作也沒計劃,都是興趣使然,利用節假日寫的。但貴在於堅持,一位作家朋友說得好:“沒有一陣神奇的風能促使一本書快速形成,靠的是內在的支撐。”這本《恣意》是我繼《臨水照花》之後的第二本詩集,從近幾年寫的六百多首詩歌裏挑選了部分在刊物上發表過的編輯而成。生活的曆練一定會使我不斷成熟,讀書、寫詩,潛入生活的細處和底部,我希望自己能寫出更多更好的詩歌,以回報支持我的家人,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喜歡我的讀者朋友。

最後特別感謝榮榮老師在百忙之中給我的詩集寫了序文,還給詩集取了一個大氣而有詩意的名字。

風荷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