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間(四)(2 / 2)

劉金厚住在白狼山腳下,和關外無數難民一樣,在契丹人的劫掠下,劉金厚一家慌慌張張逃入關內。但還有同村的許多人當時走的不是榆關這條路,他們躲入了白狼山中,希望等契丹人搶完之後再回到家裏。躲入白狼山中的百姓有很多,其中就有劉金厚的大伯、二叔等幾家人。可是契丹人搶完之後並沒有離開,似乎打定主意留下了,現在已經兩個月過去,劉金厚十分擔憂逃入山中的親人和相鄰們是否還活著。說到這裏,他眼淚就下來了。

“大概有多少人?”張在吉緊鎖眉頭,擔憂的問。

“怎麼著也有三、四百人的樣子……某也說不清,當時太亂了……”劉金厚忙道。

張在吉看看周知裕,周知裕看向李誠中:“李禦侮……依你之見,出關是否可行?”

李誠中道:“我這些天也考慮過,此刻契丹人並未叩關,他們一直盤桓在白狼水畔,似乎沒有再繼續攻打的意圖。隻是從白狼山到榆關有五十裏,就怕撤退的路上被契丹人堵在半道上,事情就會很棘手。”

周知裕道:“那你意下如何?”

李誠中咬咬牙:“雖然危險,但我還是想去試試,畢竟是幾百條性命。哪怕他們都死了,也要見到屍體才罷休。”

周知裕道:“既如此,明日一早,你帶甲都、乙都便去白狼山轉轉,小心一些,盡快把百姓接過來。至於榆關,有我在這裏,你且寬心。”

一夜準備,等天還沒亮,李誠中帶領甲都、乙都一百八十人出發了。經過關下門洞的時候,李誠中回頭向關城上看去,周知裕和張在吉都在關城上衝他揮手致意。李誠中點了點頭,當先邁步,向榆關西北五十裏外的白狼山行去。

馮道就在李誠中身邊,他堅持要同往,按照他的說法,他要效仿當年的高常侍,借此機會見識見識關外的風土人情。李誠中一再強調此行危險,馮道卻均一笑了之,李誠中去找張在吉,想讓這位刺史勸說一下馮道,張在吉卻道:“年輕人多走走是好事,不行萬裏路,何以知天下事?李禦侮就帶上他吧。”

兩都士兵是按照李誠中帶隊從魏州北返的隊形行進的,槍兵在前,刀盾兵在後,趙大帶了一夥人押著兩輛馬車的輜重糧秣同行。趙大本來是不願意帶兵的,可李誠中專門在甲都裏編製了一夥輔兵,強行命令趙大帶領,幹的是後勤事宜,所以趙大也隻能被迫趕鴨子上架,當起了名副其實的夥長。

因為兩個都的軍官都是隨同李誠中從魏州撤回來的原健卒營老兵,對於這種行軍方式非常熟悉,所以一路上十分順遂,沒有遇到攔阻的契丹人,隻是晌午的時候在路上見到一次契丹遊騎。契丹遊騎離著一裏外的地方跟隨了半個時辰,便消失在了眾人的視野中。當時兩個都的士兵都很緊張,但是軍官們對此都習以為常,在這些軍官的嗬斥中,所有士兵都保持著隊形,隻是加快了些行軍的速度。

這些兵都是關外逃難的青壯,逃難前便生長在這片白山黑水之間,對於路途都很熟悉。再加上劉金厚這個對白狼山、白狼水了若指掌的本地人,到了天快黑的時候,眼前終於出現了白狼山的身影。一片莽莽的群山,矗立在荒野之中,顯得格外猙獰。

到了一處山口下,李誠中示意歇息片刻,甲都和乙都的士兵都送了口氣,紛紛散開。這時候就顯現出兩個都士兵的區別了。甲都是跟隨李誠中從平州急行軍趕至榆關的,散開之後並沒有立刻坐下,而是做著甩手、舒展胳膊和腿腳的動作,顯得遊刃有餘。乙都就差了一些,絕大部分都倒在地上呼呼喘氣。兩都一比,高下立判。

張興重和周砍刀都有些不好意思,雖然李誠中沒有說什麼,他們兩個還是跑過去找薑苗,詢問甲都士兵們的這些動作是個什麼意思。等得到薑苗的確切答複後,兩人也吆喝著把躺在地上的乙都士兵拽了起來,有樣學樣的跟著甲都士兵慢步鬆弛。

等歇息了片刻,李誠中帶領兩都士兵轉進了山口,尋了一處被風的山坳,支起帳篷,紮下了營寨,布置好崗哨。等趙大等人把兩都士兵的飯菜做好,大夥兒就美美的吃了起來。趁這個工夫,李誠中將劉金厚找了過來,商議明天進山的路線。

“順山道向北一裏,有一處當年的老軍寨,某小的時候,經常去那裏遊玩。那處軍寨已經破敗了,但屋子都是挖在山壁上的,仍然可以住人,某估計鄉親們如果在的話,肯定都藏在那裏。隻是這一裏多地不太好走,明日弟兄們要辛苦一些了。”劉金厚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