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間(二)(2 / 2)

而一旦節度使破壞了這種傳承和慣例,損傷了軍將們的利益,就會被各級軍頭們毫不猶豫的拋棄出局,甚至遭遇殺身之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就單拿盧龍鎮來說,節度使換得跟走馬燈一般勤快,可不變的卻永遠是那些軍將世家們。

代宗大曆三年,節度使李懷仙因為大權獨攬,擅自任命手下官吏、私收軍鎮田賦,被兵馬使朱希彩糾合朱沘、朱滔兄弟斬殺,朱希彩自為留後,後被朝廷冊封節度使。

代宗大曆七年,節度使朱希彩因主政苛刻,對手下將士殘暴,剛在帥位上坐了四年,就被部將聚眾殺掉,軍將們又推舉朱沘為節度留後。朝廷捏著鼻子認了,追封其為節度使。

穆宗長慶元年,節度使張弘靖任用私人,專信幕僚韋雍,韋雍因私怨懲處軍士,引起軍中大嘩,軍將們把韋雍處死,趕跑了張弘靖,擁立朱克融為節度使。

文宗太和五年,節度使李載義被部將驅逐……

文宗太和八年,節度使楊誌誠被部將驅逐……

僖宗乾符二年,節度使張公素被部將驅逐……

昭宗乾寧元年,節度使李匡籌被部將反叛,引來河東軍,李匡籌戰敗被殺,而主要籌劃的人,就是如今的節度使劉仁恭。

以上隻是劉知溫腦海裏瞬間想到的一些例子,還有更多更多的例子沒有來得及深思。因為有著這樣的慣例和傳承,河北三鎮確立了牢固的武人統治體製,但卻也因為這樣的體製,在河東、宣武等新的藩鎮崛起之後,河北三鎮開始逐漸沒落。分散的兵權和各自為戰的低效怎能於那些大權集於一人的高效對抗?在李克用和朱全忠的光輝下,河北三鎮黯然無光。

劉知溫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他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想要盧龍軍重新崛起,成為可以爭奪中原的強力藩鎮,甚至,他還偷偷想過盧龍軍問鼎的可能。在衙內劉守光的支持下,劉知溫擬定了整軍的方案,除了財賦收支的問題之外,整軍計劃的關鍵便是指向軍權。他要建立由節度使真正能夠說了算的軍事體製,他要讓節度府發布的命令在全鎮之內人人凜遵,他要讓整個軍鎮上下一心,將全部力量凝聚到一起,成為天下有數的強鎮!

可是劉知溫體會到了大帥剛才話裏的無奈,如今盧龍軍三麵受敵,形勢危在旦夕,如果繼續將整軍一事進行到底,很可能麵臨分崩離析的局麵。再次苦思了良久,他不得不痛苦的承認,大帥是對的……

隻聽劉仁恭道:“隻要各州納完節度府所征之後尚有餘力,即可自籌糧餉征募新軍,新軍由三營至五營不等,都頭以下各級軍官由各州兵馬使衙和刺史府任命,指揮以上軍官可提名建議,報節度府核定。另外,各級軍官相應的秩別告身,都循此例,仁勇以下由各軍自定,禦侮以上,報節度府裁奪,如無特殊緣由,一律照準。各州務必嚴加整訓,以備邊患。就按這個意思,謙誠,你下去擬文吧。”

劉知溫默然點頭,起身離開。他知道,盧龍軍的整軍計劃,算是就此中止了。

忽聽劉仁恭又道:“對了,守光在整軍之後還沒離開幽州?”

劉知溫一愣,連忙轉過身來,卻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劉守光這些日子裏經常到他府上走動,除了大力支持他整軍之外,對於其中的一些內容還提出了許多可供采納的建議。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劉守光展現出來的朝氣、活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人之間對於盧龍軍內積弊的看法和改良體製的觀念都有著很多相同之處,因此,他對這位大帥家的二郎還是很欣賞的。

隻是這位衙內有些過於沉迷在奢華享受中了,這幾年在幽州城內混了個“放浪公子”的雅號,遠不如大哥劉守文來得勤勉儉樸。他在整軍之後就一直在幽州城內各大勾欄流連忘返,成日裏紙醉金迷,劉知溫也曾勸過他趕緊回轉河間,這位公子哥每次都答應得好好的,晚上卻依然在青樓中宿醉,讓劉知溫很是無可奈何。但這畢竟是大帥家裏的私事,他還真不知道該怎麼答複劉仁恭。

隻聽劉仁恭怒道:“你也不須替他隱瞞,去對那個孽畜說,明天一早就給老子滾回河間,某不想在幽州見到他!主將長久不在軍中,如何掌軍?如何讓弟兄們心服?有了戰事怎麼指揮?你就跟他說,若是還不回去,就不用當什麼勞什子的指揮使了,老子封他當勾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