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榆關風雲(八)(2 / 2)

麵對敵人,緊張是誰都避免不了的,但緊張到無法將手中的木槍刺出,在臨陣的時候是會要命的。為此,李誠中又將這些槍兵分成兩撥,其中一撥扮演假想敵,也就是契丹人。他讓士兵們在地上用土堆建了一些一人高的高台,模擬城牆的垛口,讓一組兩名士兵站在高台一側,讓扮演契丹人的士兵舉著盾牌跳上高台,模仿契丹人登城。

演練得多了,士兵們逐漸適應了這種擊刺,也不再緊張得刺不出手中的木槍。但是緊接著問題又來了,士兵們一見扮演契丹人的同伴露頭,便會忍不住刺出木槍,根本不等敵人全身暴露出來。李誠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凡是沒有達到預定效果的小組,便要求加做三十個俯臥撐。

刀盾兵的訓練李誠中沒有過多幹涉,他奇怪的看到周砍刀去找民夫營製作了十麵大木盾,這種木盾足可罩住大半個身子,需要雙手一起才能舉起。然後他看見這些頂著木盾的士兵玩起了相互頂牛的遊戲,琢磨了片刻,才恍然明白了周砍刀的思路,不禁一笑。

弓箭手的訓練主要是開弓發力的問題,至於準頭,倒是沒太大關係。孟徐興和焦成喬找了一些木樁,放在十步開外,要求這些新兵射出的箭矢必須紮在木頭上。好在這二十名士兵是在甲都、乙都中優先挑選的關外牧民,平素大都射過箭,這一項很快就都過關了。然後兩人將他們召集到了要塞處,開始練習按區域投射箭矢。因為每一片區域的目標都很大,所以準頭問題不用太過擔憂,這些新兵找到感覺後都基本能射到指定區域內,形成一道略顯稀疏的箭幕,相信假以時日,效果會更好。

就在榆關內大練兵的這幾天裏,契丹人每天都派出遊騎前來探察。這些遊騎一天出現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遠遠的離榆關大概三、四百步的距離上,觀瞧片刻,然後掉頭離開。

孟徐興和焦成喬頭一天的時候還向李誠中請命,騎上民夫營拉車卸下來的馬,衝出城去挑戰。這兩位是關外遊俠出身,自負武勇,騎術箭術都很是了得,想要捉幾個活口回來。但契丹人根本不接戰,見到兩人騎馬出城後,便遠遠的兜開。兩人騎的是拉車的馬,比不上契丹人正經的戰馬,因此根本追不上,出城挑戰了兩次無果後,便幹脆泄氣的不再請命出關了,隻是加緊訓練手下弟兄。

等到關門終於固定在關口處,正式封堵上關門之後,契丹遊騎再也沒有出現過。隔了兩天,李誠中派王大郎和孟徐興、焦成喬兩個出去打探,卻發現十裏外的契丹軍營已經不在了。

契丹人就此撤了?李誠中有些不敢置信,招來薑苗、張興重、周砍刀等軍官商議了一番,大夥兒對此完全摸不著頭腦,他便又去問馮道。

馮道想了想後告訴李誠中,契丹人的主營地應該還沒有動過,很可能還在原地,或許是醞釀著更大的舉動。

“如果說他們還有後續動作,這幾日裏怎麼沒有遊騎過來了?”李誠中有些不解。

“契丹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和咱們接過仗,就此撤離的話,似乎有些說不過去。”馮道解釋著,“另外,這些時日來,仍然沒有一個百姓從關外逃過來,說明契丹人的營地還堵著外麵的通道。”

對於馮道的眼光和判斷,李誠中已經越來越信服了,因此他在練兵的時候要求更加嚴格,和幾個手下軍官說話的時候,也時常把契丹人就要來了的言語掛在嘴邊,時刻提醒大夥兒一定要加倍警惕,萬萬不能鬆懈。同時,他讓王大郎向更遠的外圍開始查探起來。

就在李誠中加緊準備的時候,契丹人已經拔營離開了榆關,他們順著玄水的下遊,趟過清淺的玄水支流,向北行了三十裏,來到一座營地。這座營地位於水邊,大大小小的皮帳加起來足有上千頂,鋪滿了整片草場。在營地正中,立著一座巨大的帳篷,無論是帳篷外延伸出來的巨大細絨地毯還是帳篷頂上插飾的珍貴鷹羽,都透著一股奢侈的華麗,顯示著帳篷主人尊榮的地位。

在榆關城下和李誠中對峙了片刻的契丹大胡子帶領手下來到營地旁,匆匆忙忙搭起營帳,然後自己趕到了大帳之外,請求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