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僚在蔡氏父子中與其父抱成一團,與長兄蔡攸情同水火,《本末》雲:宣和七年(乙巳,1125年)夏四月,勒蔡京致仕。蔡僚鍾愛於京,擅權用事,其兄攸嫉之。數言於帝請殺僚,帝不許。白時中、李邦彥亦惡僚,乃與攸發僚奸私事。帝怒,欲竄之,京力丐免,乃止勒停侍養,因安置韓穭於黃州,褫僚侍讀,毀賜出身勒,欲以撼京,而京猶未有去誌。
其末,史臣日:蔡京見利忘義,“兄弟為參、商,父子如秦、越”。以上曆史掌故即是《金瓶梅》故事中有關人物的底蘊。
5.何訴(何沂)
何訴在《金瓶梅》中誤抄誤刻作“何沂”。他的故事在書中的主要情節集中在第七十、七十一回,重要精彩。焦點是他要安插他的侄兒何永壽在山東作提刑官,與西門慶、夏提刑爭搶提刑官的職位。他的後台是宋徽宗專寵的安妃劉娘娘,西門慶的後台是蔡京,夏延齡的後台是徽宗的大紅人“國師”林靈素。爭奪的結果是西門慶為“掌刑”,何永壽“貼刑”,夏調走。何沂轉而巴結西門慶,獻盡殷勤。他在書中的身份是“內府匠作太監”,“見在延寧第四宮端妃馬娘娘位下近侍”。何永壽之所以能得官,源於何沂在為皇帝運迎花石綱、奠安艮嶽的差事中有“功”,工完後,徽宗嘉獎“功臣”,何沂等五位太監各賜莽衣玉帶,且“蔭弟侄一人為副千戶,俱見任管事”。皇上既開了金口,這些老奸們自會鑽營,為子侄們撈個有油水的官兒當。能擠走的擠走,不能擠走的巴結。
《金瓶梅》中“何沂”的故事極具原創性,但其骨骸仍然取諸曆史。
何訴是徽宗時代顯赫而有勢力的宦官,許多史籍都記載著他的故事。據《宋史》卷二四三《劉貴妃傳》載:
時又有安妃劉氏者,本酒保家女。初事崇恩宮,宮罷,出居宦者何訴家。內侍楊戩譽其美,複召入……遂有寵……生……嘉國公椅……加貴妃。朝夕得侍上,擅愛專席,嬪禦為之稀選……林靈素以技進,目為九華玉女安妃,肖其像於神霄帝君之左。宣和三年薨,年三十四……加冊贈為皇後。……帝悼之甚,後宮皆往唁,帝相與啜泣。崔妃獨左視無戚容,帝悲怒……
上文主要記述安妃劉氏的故事。安妃劉娘娘、嘉國公、林靈素等亦皆是《金瓶梅》故事中的人物。何訴是這個網絡中的一根線。根據慣例,作者凡取諸骸骨於曆史人物者,皆用原名,何沂即何訴,不會改作沂。兩字偏旁草書易混,至誤。
何訴是什麼樣的人物?與童貫、楊戩乃一丘之貉。據《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花石綱之役》載:政和四年(甲午、1114年)八月,新作延福宮,宮在大內北拱宸門外。初,蔡京欲以宮室媚帝,召內侍童貫、楊戩、賈詳、何訴、藍從熙五人。諷以內中逼窄之狀,五人乃請因延福舊名而新作之。五人分任工役,視力所致,爭以侈麗高廣相靜尚;各為製度,不務沿襲。及成,號“延福五位”。……其間殿閣亭台相望。鑿池為海,疏泉為湖。鶴莊、鹿砦、文禽、奇獸、孔翠諸柵,蹄尾動以千數。嘉花名木,類聚區別。怪石岩壑,幽勝宛若天成,不類塵境。既成,帝自為文以記之。其後又為村居野店、酒肆青簾於其間……尋又跨舊城修築,號“延福第六位”。……
這是皇家享樂生活的真實記錄!北宋的滅亡即源於宋徽宗君臣享樂這一根本的原因。何訴在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罪不可卸。
《金瓶梅》中多處濃墨重彩地敘寫朝廷新蓋艮嶽,建上清寶篆宮、會真堂、璿神殿,在江南湖湘采取花石綱,船隊由山東河道而來,起八郡民夫牽挽等,皆係史實。《金瓶梅》第七十回寫神運屆京,皇帝獎賞功臣,說:
奉聖旨:這神運奉迎大內,奠安艮嶽,以承天眷,朕心嘉悅……內侍李彥、孟昌齡、賈祥、何沂、藍從熙,著直“延福五位宮”近侍,各賜蟒衣玉帶,仍蔭弟侄一人為副千戶,俱見任管事。……
且看這段文字中說的事情是何等精確的史實!這宮名叫“延福五位”;內侍五人的姓名與史載亦完全相符(除訴誤抄為沂不算)。
曆史上的何_沂,其後有了與童貫、譚稹、藍從熙等太監一樣的殊榮,竟然充當了掌握軍權的節度使。據《宋史》卷三四七《吳時傳》載:
張商英罷相,言者指時為黨……童貫經略北方,每訪以邊事,輒不答。還為大晟典樂,擢中書舍人、給事中。內侍何訴謫監衡州酒,猶領節度使,時奏奪之。
何訴充節度使的事,尚未發現更詳細的資料,但有這一條也足夠了。
在《金瓶梅》故事中,何訴的後台靠山是安妃劉娘娘。結構這一情節的邏輯根據應是當初安妃宮罷,出居何.沂家,於妃有恩故。但另據《續資治通鑒》卷九十四載,安妃與何訴有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