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長河不斷衝刷曆史,強大的衝擊力在曆史長卷上掀起一層又一層波浪,層層波浪的掀起如同人世的不斷更替。每層浪過後必有一個嶄新的開始。一代又一代,代代人相替;一朝又一朝,朝天更人亦換。我是記述這波浪變化的人,也被世人稱為史官。現在我已經年過七旬,我這一生見證了六國的興衰敗退,看透了人世的榮辱繁華。這平定天下的艱辛之路注定辛苦,死亡也無法阻止人們對權利的欲望。曆經十年的兵馬戰亂天下恢複了太平,可這和平是由無數的犧牲換來的。這高高在上的帝王之位也注定是無數人用鮮血換來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一直不變,並在歲月的變遷下延續下去。近百年的分裂迎來了統一,新帝登基,四海歸一,一切恢複了平靜。千古奇功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我們不從而知。曆經考驗而成就的帝王之路背後的艱苦必定不少。
百年前,這天下還由斕梁統治,景辰十七年臨關守將慕容曉起兵造反,此時的斕梁已經不是開國時的斕梁。帝王無道,百姓遭殃,這注定走向滅亡。很快疏於訓練的軍隊在慕容曉麵前顯得不堪一擊,大軍很快攻到了翊城,並與翊城的守將禦陽交鋒。禦陽領命拚死守住翊城。國難當頭兵部尚書北宮楠卻利用手中權職聯合禮部尚書遼宏耀逼宮造反,將末帝囚禁。末帝被囚的消息快速傳出,天下頓時一片混亂,四周隱藏的勢力紛紛起兵,頓時生靈塗炭。翊城守將禦陽一邊穩定軍心一邊抵擋慕容曉的大軍,遠在皇城的北宮楠和遼宏耀為爭奪政權發生分歧。末帝的皇後凰氏野心極大,便利用此次機會挑撥二人關係借機稱帝,很快北遼聯盟解除,兩人各自擁兵在皇城開戰。與此同時禦陽擊退了慕容曉,兵敗的慕容曉快速退兵,將軍隊退守林陵,自己回到吳城擁兵稱帝,定國為吳霄,定都吳城,改林陵為林州作為軍隊駐紮地。禦陽見慕容曉退兵稱帝便即刻率領部分人馬趕回皇城,打得北宮楠和遼宏耀措手不及,分別引兵退守。禦陽救出了被囚禁的末帝,助末帝複位並被末帝封為攝政王,協助末帝平定叛軍。遼宏耀引軍西退,攻破了長平的駐軍斬殺了長平守將占領了長平;北宮楠引軍東行,占領了黎州。禦陽率軍追擊遼軍,遼宏耀不得已退兵光啟城,並畫光啟江以西為界,定國光耀,改光啟城為啟耀,定都於此。北宮楠見狀立刻在黎州宣布稱帝,定國黎光,定都黎州。禦陽不敢戀戰立刻引兵回皇城,日夜操練兵馬防止入侵。凰氏深居後宮心有不甘,便私通羽林將軍林越,並借討伐叛軍之名將禦陽派至喬州駐兵,而凰氏暗中迫害太子紫陌,逼得太子紫陌離宮出逃,林越借此機會擁兵逼宮,末帝無奈之下自盡身亡。而凰氏和林越為了爭奪玉璽大打出手,禦陽看準時機便聯合東宣侯進軍皇城,戰亂中林越被凰氏射殺。其子林恒引軍退守平城稱帝,定國諾騰。凰氏佯裝投降,實則暗中挑撥東宣侯與禦陽的關係,東宣侯便欲引兵撤軍東南。正逢吳霄與黎光聯軍進攻皇城,禦陽與東宣侯不得已再次聯合對抗。凰氏生下林越的孩子,假稱末帝之子持玉璽威脅眾軍並暗中召喚殘餘部下重新組建軍隊。四隊軍馬損傷無數,凰氏借此退到陵陽稱帝,定國鳳秋,定都鳳陽,立與林越之女凰夢馨為太女。禦陽攻破聯軍於喬州扶持伕王稱帝。東宣侯見此便劃界門關,曲零為界稱帝,定國影軒,定都景宣城。各國勢力交錯,各擁領土占地稱帝。分裂由此開始,局勢暫時陷入穩定。
四十年後,諾騰恒皇林恒病逝,長子林靜明繼位。登基後林靜明聯合黎光出兵進攻鳳秋。鳳秋建國女帝凰氏病逝已久,現今由太女凰夢馨登基掌管大權,名曰嶽帝。戰火再度爆發,鳳秋敵不過兩國聯軍,已是節節敗退,更不料二皇女叛國泄露軍情,鳳秋數萬兵馬大敗聯軍。嶽帝在戰亂中被殺,皇太女凰靈萱離宮出逃,鳳秋亡國。林靜明與慕容國主瓜分鳳秋。林靜明風光娶鳳秋二皇女為皇後,重新劃天水城以西為邊界,以東劃給黎光。同年,影軒發生內亂,派去界門關戍邊的六皇子影天邪歸朝平定內亂順利登基。第二年斕梁攝政王禦陽病逝,長子禦寒熙逼迫斕梁帝讓位,改國為禦溟,定都禦天城。
六國鼎力之勢暫且形成,局勢又恢複穩定。而我要記述的這段就在這之後發生的故事,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現在一統天下的帝王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