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別具一格de紀實小說(1 / 1)

難能可貴的是,易俗不是平鋪直述地記敘這些事件,而是激情滿懷地、富有張力地夾敘夾議,使得這篇紀實小說具有濃鬱的文學性和一定的哲理思考。

讀完易俗先生的《“楚劇皇後”張巧珍傳━━━從苦菜花到牡丹花》一書後,一個有著苦難童年的小丫;一個自幼就酷愛楚劇,常常偷看偷演、在考藝道路上鍥而不舍的女學生;一個在進入劇團後堅持聞雞起舞,刻苦練功,並能利用一切機會用心偷看、偷學名家技藝的女學員;一個成功後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獨具匠心地創造人物、繼承和發展傳統的“楚劇皇後”;一個為事業勇於犧牲小我與不幸命運抗爭的堅強藝術家;一個為振興楚劇敢於勇挑重擔的女團長;一個退休後還在不遺餘力地發揮餘熱的“七仙女”,便清晰地活在我的眼前了。

難能可貴的是,易俗不是平鋪直述地記敘這些事件,而是激情滿懷地、富有張力地夾敘夾議,使得這篇紀實小說具有濃鬱的文學性和一定的哲理思考。

說本文具有文學性,因作者不僅僅是文筆優美,寫得文采飛揚,悅目賞心,能達到那樣,已實屬不易。古今中外,詩詞歌賦、名句格言,信手拈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對事件精心設置,來展現人物真善美的人格魅力和品質力量,能讓讀者感悟到事件裏更深層的意蘊。更叫人看到他在文學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紀實小說實小說不同於傳記,也有別於小說。它的寫作不像小說、戲劇那樣,可以虛構,可以在結構、立意上大做文章,可以天馬行空,馳騁想象。因為紀實小說貴在實,就沒那麼自由了。它要受真人真事的限製,來不得杜撰,這是很清楚的。如果主人公的現實生活沒有那麼多戲劇性經曆,作者是無法將文章寫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驚心動魄的,也是很難出彩的。張巧珍的人生有苦有樂,也有所起伏,但其經曆還不能說驚心動魄。這就要求作者看到“材料”(采訪)後麵的內涵,挖掘其深意,不僅要寫出人物“做什麼”,而且還要寫出“怎麼做”。力求揭示人物背後隱秘的思想和曆史的動機,力求表現人物獨特的個性特征。這樣,人物才能活起來,才能強化藝術感染力和可讀性。易俗先生正是朝這方麵努力的。

例如,作者在介紹張巧珍的出生地的時候,講了漢川和秭歸出名人的曆史人文環境。這就不僅為“楚劇皇後”的出場預埋了伏筆,而且點明了張巧珍的成名是有土壤的,有曆史底蘊的。讓人想到了哲學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係問題。漢川這塊土地產生人物是有慣性的,張巧珍的出現似乎是偶然的,但又是漢川這塊土地要出人物的必然表現。

同樣,作者在講述張巧珍學楚劇時,順便介紹了楚劇的形成經過和多位先輩大師奮鬥的生平。這不僅能讓讀者了解許多楚劇的曆史,也能讓讀者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上認識張巧珍的成功,同樣印證了個體與整體的辯證關係。

對張巧珍退而不休,回漢川為民營楚劇團培養新秀這件事,作者更是高屋建瓴地看到了其中的“魂”,並以此作為整篇的歸結點。他引用了一段名言:“人類的最終歸宿仍要回複到原始的形態中去的,要回複到真善的本性之中。人性的重複疊現,正是人生起點與終點的重合。運動的東西都呈現圓的形態,圓的變化規則,用圓規畫一個圓,有起點,有圓周軌跡;有終點,而終點必須與起點重合,不能重合則不為圓,說明圓周線偏離了軌跡(自然法則)。人的一生,不是線段,是一輪圓。”這就不僅僅是使讀者了解到張巧珍還在貢獻餘熱,而且對“人生”上升到“是一個圓”的哲理性的進一步思考中。

但有一點作者應該補充說明,即說人生是一圓、起點和終點重疊時,要說明不是在同點座標上的重疊,而是一種升華。這是不難理解的,張巧珍作為“楚劇皇後”再回到漢川時,已不是當年飽受苦難的小丫頭了。

能讓人伸張開去,感悟到更為深刻的意蘊的地方還很多。總之,本文與記述張巧珍藝術人生的其它類似文章相比,別具一格,在文學、哲理的層麵有獨到的探索。

另,建議可將你己發表關嘯彬等藝術家的作品再充實進來,集結出書,那樣厚點,一定暢銷。現發帖扯點感想,恐說不在點子上,聊表推崇之意。

楚彰2010年10月1日撰於荊門。

注:著名作家楚彰原名丁楚章。乃國家一級編劇、湖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荊門文學藝術戲劇研究所付所長。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姓氏之戰》、和戲劇《桃林深處》、大型楚劇《花木蘭內傳》,其中大型戲劇《中秋月》獲寧夏“五個一工程”獎,共發表各類作品百萬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