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麵便是源自於官府這個舉動所打出的名頭,仁善糧商八方支援賑濟災民。這樣一個名頭扣下來,哪怕是讓他們這些糧商不要錢,讓出手中的糧食都是願意的。這樣的名聲,便是花再多的銀子都買不來。
這些富商每年給寺廟添的香油錢單單便有成千甚至上萬兩,手頭闊綽著,把糧食低價賣給官府根本傷及不到根本。這般一來,官府給他們名,他們給官府糧食。雙方各自都滿意。
壞也是壞在這裏,聖上那廂剛想發作大商,徐淩這邊便給他們抬起了名聲,豈不是拆了聖上的台?
徐淩淡淡地道:“過錯並非全在於商人,一杆子打死一船人豈非太霸道了?”
徐淩這樣鮮明地站隊的態度,令魏知禮大吃一驚,同時心中也頗有失望。魏知禮雖是同徐淩說自己是要回族裏辦事,順便接下了這個差事。
然他一個貴胄子弟,何苦要來接這麼一份差事來錦上添花?不外乎聽到了徐淩上疏的諫言,聞到風聲不對,想起徐淩對他多有照拂,他請纓前來為的就是提點提點徐淩。
徐淩抿了抿唇,他衝洗了汝窯瓷一遍,重新泡上了一杯新茶。
“致知請再用茶,接下來的幾個月有勞致知監督了。”
徐淩深明魏知禮何故失望,理解歸理解,然卻不能認同。
從古一直清朝之前,重農抑商一直有其重要的意義存在。商人走南闖北,倒騰貨物便能從中牟取暴利,積累財富,爾後大肆地屯田,變成大地主。從農民的角度來看,種田謀生不易,經商反倒落的輕鬆。若是不抑商,將會有大批的農民棄耕從商。
科技水平不發達,糧食的產量低下。所謂“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農民若不種地,天下人便無糧可以食。若不貶低商人的地位,社會的根基便會動搖。
曆朝曆代,均是以重農抑商來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的,但是這個方法於徐淩來看卻是局限一隅。因為……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踏踏實實把技術提上去了,把糧食產量提上去,百姓都能吃飽飯,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穩定。單單靠打壓抑製商人的地位這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太祖大概也是清楚這一點,所以最初建朝之時並未對商人有諸多限製。因而對幽州台也有天然的寬和,甚至鼓勵。
如今太祖生生地吃了一個悶虧,已然改變了初衷,商人不抑製不行!
徐淩說完之後,安閑地品著茶。
魏知禮看著徐淩一副茶很好喝的模樣,自己也默默地又灌了一杯水。說實話,徐淩泡茶的手藝也隻是一般般,然而兩人許久未見,隻單單地喝茶閑聊,也是一種極為令人舒心愉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