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龍榆生(一九○二—一九六六)於一九六四年所留遺囑《預告諸兒女》中對個人詩詞創作曾作安排:“曆年日記中所存創作詩詞,一一録出,按年編次,參以其他手稿並鉛印本《忍寒詞》等,分作《忍寒廬吟稿》、《葵傾室吟稿》兩編,以解放前後為斷。”一九六六年“浩劫”將臨,父親於抄家狂潮迫近前,忍淚親手將日記全部銷毀,十一月中旬,父親在上海華東醫院,因肺炎並發心肌梗死,病逝。
動亂初定,兒輩即遵照父親遺意開始著手詩詞稿的搜尋整理編排工作。“文革”中因遭迫害雙眼幾乎失明的長女順宜在其就職的北京圖書館首先通過多種渠道查閲舊報刊,父親過去親友、門人及關心詞人的熱心讀者也互相轉告回憶並回饋,尤其重要的是,父親在入院前夕倉促中將平時隨身攜帶備捕捉創作靈感用的草稿小冊子先後積累共十二本,交給幼子英材的未婚妻邵慎平冒風險保存下來。另,上海圖書館諸君不為當時的濁流所左右,從抄家書物中檢出父親的三本手稿——《葵傾集》、《外岡吟》、《丈室閑吟》——並妥予庋藏。
搜尋初獲成果,長子廈材即開始整理:辨認草稿字跡,判定寫作年月等。經謄清編排,彙録成冊。其編排原則依父親遺意定為“按年編次,詩詞混編”,以期每首詩詞盡可能與父親當時的感情起伏變化及其他主客觀條件變化情況相契合。
《忍寒詩詞歌詞集》還包括父親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歌詞創作,從中可略見父親對詩詞“古為今用”的嚐試實踐和努力。
綜觀父親一生的詩詞創作,一九四八年末曾由上海音專門人錢仁康、戴天吉出資校印《忍寒詞》,分甲乙兩稿,甲稿為《風雨龍吟詞》(一九三○—一九三六),乙稿為《哀江南詞》(一九三七—一九四七),初稿經多方反覆酌定,刪棄過半後才付印。一九四九年後,父親在不同時期,寫定有《葵傾集》(一九五二—一九五五,詩詞混編)、《外岡吟》(一九六一年五—九月,詩詞混編)、《丈室閑吟》(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一月,詞若幹首單獨編彙)三本手稿,生前未能出版。
在本集全部詩詞中,部分絶、律、古詩、長歌及詞右下方綴有“忍寒詞”、“忍寒詞棄稿”、“葵傾集”、“外岡吟”、“丈室閑吟”,以資識別,庶幾有助於閲讀時對本集全貌的準確理解。
《忍寒詩詞歌詞集》之編排表達方式異於傳統做法,幸讀者鑒之。編製全過程中,父親昔日門人任睦宇、喻蘅、張壽平及張珍懷、富壽蓀諸先生始終關心,並通覽全稿,糾正訛誤,提出中肯意見,出力最多,他們的深厚情誼將永誌於心。父親於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曾任教複旦大學,七十多年後,他的詩詞歌詞集將由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因緣再續,亦盛事也。
長子廈材、四女雅宜、五女靜宜、幼子英材,時天各一方,共識於公元二○一○年七月。
此文由廈材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