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生代滅絕的鳥類(1 / 3)

渡渡鳥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鴿形目

科:鳩鴿科

屬:渡渡鳥屬

種:渡渡鳥

渡渡鳥,或作嘟嘟鳥,又稱毛裏求斯渡渡鳥、愚鳩、孤鴿,是僅產於印度洋毛裏求斯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裏,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徹底滅絕,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渡渡鳥”名稱的由來一直存在許多爭議。

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名稱很可能由小鸊鷉的荷蘭語名稱“dodaars”演變而來,因為這兩種鳥尾部的羽毛形狀與笨拙的走路姿勢非常相似,故很有可能因為相互混淆而取了相同的名字,再逐漸演變而來。但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在荷蘭這種鳥的取名並不是“渡渡”,而是因為它的肉很難吃,取名為“肮髒之鳥”,而且早在17世紀初,英語中就有了“渡渡鳥”這個名稱的記載,而荷蘭人最早到達毛裏求斯卻是在那以後的1638年。

另一種說法,自然學作家大衛·達曼在他的《渡渡鳥之歌》一書中曾做出的解釋,渡渡的叫法是直接取自渡渡鳥叫聲的擬聲詞。

在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和畫家的演繹下,渡渡鳥有著一個完整的形象。全身羽毛藍灰色,喙23厘米左右,略帶黑色,前端有彎鉤,帶有紅點,翅膀短小,雙腿粗壯,呈黃色,在臀部有一簇卷起的羽毛。渡渡鳥體型龐大,體重可達23千克。

在毛裏求斯島上,渡渡鳥沒有任何的天敵,又有著豐富的食物,在長久的自然界的進化過程中,原本能夠飛行的渡渡鳥胸部結構也慢慢發生改變以至小足以支撐它的飛行,最終成為人類所見到的隻能在陸地上跳躍前行的渡渡鳥。

對於它們的滅絕,科學家曾描繪出這樣一幅畫麵:16世紀後期,帶著獵槍和獵犬的歐洲人來到了毛裏求斯,不會飛又跑不快的渡渡鳥厄運降臨。歐洲人來到島上後,渡渡鳥成了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從這以後,槍打狗咬,鳥飛蛋打,大量的渡渡鳥被捕殺,就連幼鳥和蛋也不能幸免。

開始時,歐洲人每天可以捕殺到幾千隻到上萬隻渡渡鳥,可是由於過度的捕殺,很快他們每天捕殺的數量越來越少,有時每天隻能打到幾隻了。17世紀,荷蘭定居者開始開拓殖民地,而渡渡鳥正是在這一時期走向滅絕的。對食肉動物毫無經驗的渡渡鳥並不懼怕進行獵殺和破壞其生存環境(森林)的人類定居者。

過往的船隻同時帶來了大量老鼠,它們瘋狂地偷食地麵巢穴中的鳥蛋,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渡渡鳥的滅絕。

1681年,最後一隻渡渡鳥被殘忍地殺害。從此,地球上再也見不到渡渡鳥了,除非是在博物館的標本室和畫家的圖畫中。

在渡渡鳥被人類發現後一百年的時間內,終於徹底地消失了,關於渡渡鳥滅絕的準確時間,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在1681年,但也存在許多其他爭論。

澳大利亞皇家植物園的大衛·羅伯茨博士認為,“渡渡鳥的滅絕時間應該是1662年。”羅伯茨指出,在1662年以前,有曆史記載的上一次見到渡渡鳥的時間為1638年,在24年之前,所以到17世紀60年代,渡渡鳥的數量很可能已經少之又少。

但是,渡渡鳥專家朱利安·休謨根據一份當時的狩獵記錄進行統計學分析,渡渡鳥滅亡的時間應該為1693年,更準確一點講,至少有95%的可能性是滅亡於1688~1715年間。最後一隻已知的渡渡鳥,是在渡渡鳥這個物種被人類發現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被人類殺死的。

渡渡鳥的滅絕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直到1865年,路易斯·卡羅爾的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提及了這種善良可愛而又命運悲慘的動物,隨著這本書的暢銷,渡渡鳥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恐鳥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總目:古顎總目

目:鴕形目

科:恐鳥科

恐鳥別名泰坦鳥,從新西蘭發現的恐鳥“家墓”中,古生物學家獲得數以百計的恐鳥骨骼。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分析它們的軀體構造,認為恐鳥主要吃植物的葉、種子和果實。它們的砂囊裏可能有重達3千克的石粒幫助磨碎食物。

巨型恐鳥棲息於叢林中,每次繁殖隻產一枚卵,卵可長達250毫米,寬達180毫米,像特大號的鴕鳥蛋。但它們不造巢,隻是把卵產在地麵的凹處。

這種鳥是怎樣到達新西蘭的,人們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更為有趣的是,恐鳥的羽毛類型,骨胳結構等幼年時的特點直到成鳥還依然存在,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一類“持久性幼雛”的鳥。

恐鳥是“一夫一妻”製,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在其中一隻死去,幸存者才去另尋配偶。它們以夫妻為單位終年棲息在新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草地裏,以漿果、草籽和根莖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昆蟲。由於恐鳥身體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對恐鳥都有著自己大片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