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種的進化與滅絕(1 / 3)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在38億年前,茫茫大地還是一片荒蕪,沒有絲毫生機。後來在洶湧澎湃的海洋中,無機物開始合成有機小分子,閃電轟擊和岩漿噴發使得有機小分子合成有機大分子,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演化出原始生命。隨後,原始生命向著不同的方向演化,出現了今天種類繁多的生物物種,使地球充滿了活力,形成了如今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類從沒有間斷過對自己居住的這個星球的探索,尤其是在物種進化和生命起源問題上。人們總是在不斷地問自己:地球上共出現過多少種生物?這些生物之間存在怎樣的進化關係?物種是否發生過滅絕現象?

地球的起源

地球是怎樣起源的?許多人都想揭開這個謎。有人說地球是上帝創造的;有人說地球是宇宙中物質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反映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種對立的宇宙觀。

唯心主義認為,地球和整個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創造出來的。300多年前,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遠古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宇宙間隻有一團氣,它迷迷茫茫、混混沌沌,誰也看不清它的底細,在1.8萬年前,盤古一板斧劈開了天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上帝創造了地球和盤古開天辟地這兩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那麼,地球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要了解地球的起源,就必須了解太陽的起源,因為地球和太陽的起源是分不開的。

曆史上第一個試圖科學地解釋地球和太陽係起源問題的是康德和拉普拉斯兩位著名學者。康德是德國哲學家,拉普拉斯則是法國的一位數學家。他們認為太陽係是由一個龐大的旋轉著的原始星雲形成的。

原始星雲是由氣體和固體微粒組成的,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斷收縮。星雲體中的大部分物質聚集成質量很大的原始太陽。

與此同時,環繞在原始太陽周圍的稀疏物質微粒旋轉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陽的赤道麵集中,密度逐漸增大,在物質微粒間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漸漸形成團塊,大團塊再吸引小團塊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按同樣的過程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

星雲說認為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以某種巧合或偶然中產生的,而是自然界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恩格斯曾高度讚揚了康德的“星雲說”。他指出“康德關於目前所有的天體都從旋轉的星雲團產生的學說,是從哥白尼以來天文學取得的最大進步。認為自然界在時間上沒有任何曆史的觀念,第一次被動搖了。”

然而,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這個星雲說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它認為整個太陽係包括太陽本身在內,是由同一個星雲主要是通過萬有引力作用而逐漸形成的這個根本論點,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

關於地球和太陽係起源還有許多假說,如碰撞說、潮汐說、大爆炸宇宙說等等。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些假說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星雲說又躍居統治地位。國內外的許多天文學家對地球和太陽係的起源不僅進行了一般理論上的定性分析,還定量地、較詳細論述了行星的形成過程,他們都認為地球和太陽係的起源是原始星雲演化的結果。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認為,在50億年之前,宇宙中有一個比太陽大幾倍的大星雲。這個大星雲一方麵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逐漸收縮,另外在星雲內部出現許多湍渦流。於是大星雲逐漸碎裂為許多小星雲,其中之一就是太陽係前身,稱之為“原始星雲”,也叫“太陽星雲”。由於原始星雲是在湍渦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開始就不停地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