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法摩斯”計劃首戰告捷(1 / 3)

"FAMOSHI"SHOUZHANGAOJIE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人跡未到的地方還有很多,特別是深海洋底,人類幾乎尚未涉足。這裏要講的是,一批法國和美國科學家,為了揭開大洋底的奧秘,親身沉落大西洋底探險的故事。

(一)

1971年11月,法、美兩國科學家擬定了一項海底考察計劃,由科學家乘深潛器到水深約3000米的洋底進行考察,下潛地點是大西洋中部亞速爾群島西南700千米處,那裏有一條長約20千米、寬4~5千米的洋中脊裂穀帶。這項考察定名為“法美聯合大洋中部水下研究計劃”,簡稱“法摩斯”計劃。

於是,一項在海洋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考察計劃便正式問世了。

1973年8月2日,世界矚目的“法摩斯”首次潛水活動開始了。亞速爾群島西南約700千米處的中大西洋上,天氣灰蒙蒙的,海麵異常平靜。7點20分,深潛器母船“馬·勒比漢號”牽引著“阿基米德號”駛抵潛水點。9點零6分,“阿基米德號”開始下潛,將要沉落到一個神秘的地方——大西洋中脊這條最大的水下山脈的中央裂穀的狹窄底部。

深潛器在重力作用下以每分鍾30米的速度沉落,它將進入一個寒冷、靜寂、重壓和漆黑一片的世界。下潛的三名乘員都處於極度興奮之中,心情最激動的是主任科學家勒皮雄。他將是世界上第一個看到洋底裂穀的人,那兒熔融的岩漿和陡峭的懸崖絕壁是我們地球曆史的起點。再過幾個鍾頭,他就會知道地質學家們對海底裂開、擴張的推想是否與現實相符了。

3個小時以後,洋底已呈現在腳下。駕駛員德弗羅貝維爾和勒皮雄的眼睛緊貼著舷窗,極力搜索這想象中的洋底。

12時15分,“阿基米德號”輕輕著底。深潛器向前挪動了幾米。當勒皮雄看到一塊枕狀熔岩時,這位愛石如命的地質學家立即操縱機械手采集標本。忙碌了半個小時,才把一小塊枕狀熔岩顫抖著放進前端的籃筐裏。

忽然哢嚓一聲,深潛器撞在海底的岩石上了。一隻受驚的大螃蟹爬出洞來,它張開雙螯,擺出一副進攻的架勢,兩隻小眼睛不停地轉動,怒視著這個闖進它領地的不速之客。

14時56分,蓄電池中的電快用完了。三位潛海者依依不舍地告別了神奇的海底世界,開始回升。16時13分,他們浮出海麵。母船上人們一顆顆緊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隨後,“阿基米德號”又下潛六次,在洋底裂穀中央的一座小火山上考察了9千米,采集了90千克岩石標本,拍攝了2000多張照片。

9月6日,“法摩斯”計劃第一階段結束。母船牽引著遍體鱗傷的“阿基米德號”返回法國土倫港休整,以備迎接來年更為重要的任務。

(二)

1974年6月,第二階段潛海的準備工作就緒。法國的“阿基米德號”將與美國的“阿爾文號”並肩潛水。

6月中旬,亞速爾群島德爾加達港郊區的一座小別墅裏,人們進進出出,電話鈴聲和打字機的嘀嗒聲響個不停,法、美兩國科學家徹夜不眠地圍著堆積如山的文件資料,研究部署第二階段潛海的行動計劃:大裂穀的穀底去年已有所了解,但對穀壁仍一無所知,“阿基米德號”就要到那裏去揭謎;“阿爾文號”則往裂穀的中央小火山南部的裂穀軸部探勝。

6月下旬,母船相繼把三艘深潛器運送到預定的考察海區。

從6月30日到8月6日,“阿爾文號”按照預定的潛航路線,跑遍了裂穀底的中央小火山南部海區,到達了裂穀中央的另一座小火山。在潛航中,地質學家鮑勃·巴拉德首次發現了裂穀底部的地震裂縫,這些地殼的裂口寬約數厘米,兩側有微小的垂向錯動,它們延伸幾十米便合攏了,接著又被另一條裂縫所取代。這種裂縫在中央小火山南部多得令人吃驚。另一位地質學家吉姆·穆爾透過舷窗,如癡如醉地觀察了千姿百態的火山噴發物。這位世界上最有才華的火山研究科學家,在親眼看到洋底大裂穀的火山現象以後,這才真正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將觀察到的枕狀熔岩和其他噴發物作了精確的分類,證明這些裂穀中央的小火山都是最新形成的火山,最多也不過隻有幾千年的曆史。

“阿基米德號”在上一年的7次深潛中,已經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次它到達洋底就好像回到了老家似的。它雖然行動笨拙,但潛得最深,水下航程最長。8月22日,它在3000米以下洋底連續考察了12小時,創造了“法摩斯”潛航時間的最高紀錄。

8月3日上午,肖可羅內等人又第三次探測這片金屬熱液礦床,下潛隻用了20多分鍾並找到了那個乳頭狀小丘。他們撈了5塊岩樣,拍攝了大量照片,還拍了一部彩色影片,再次確鑿地證實:在“法摩斯”探險中,科學家在大西洋裂穀底部,找到了一把打開金屬礦床成因的金鑰匙!

“法摩斯”計劃是一項集體工作。偉大的探索精神把許多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潛水員、海員和後勤人員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共同協作,創造了人類科技史上的這一奇跡。事實表明,一個人無論多麼有才華,都不能獨自擔當起今天探索海洋的重任。

※縱深閱讀

大西洋中脊

大洋中脊,顧名思義,就是大洋中間的巨大脊梁,它很形象地說明了大洋中脊的外觀特征。這條大西洋中的巨脊,從大西洋靠近北極圈的冰島出發,向南延伸經大西洋的中部,彎曲延伸到南極附近的布維島,差不多從地球的最北端,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南端,呈“S”形,長度達到1.5萬多千米,平均寬度達到1000米。這條高山巨大的規模,遠遠超過世界陸地上的任何山脈。

今天,人們已經通過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查明,大西洋洋中脊從洋底測量起,其高度平均為2000多米,如果與相鄰的海盆相比,它的相對高度達2000~3000米,極為巍峨壯觀。在一些地方,這些洋脊的峰頂甚至鑽出海麵,形成了大西洋上串珠般的群島,像有名的冰島、亞速爾群島、聖赫勒拿島、阿鬆森島和特裏斯-達摩尼亞群島。

“賽納號”深潛大西國

"FAMOSHI"SHOUZHANGAOJIE

它一次次勇敢地潛入陰森恐怖的洋底,考察驗證了非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的邊界地區。它還從大洋深處識破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洋底奇謎——傳說中的已經沉淪大西洋底的古大西國都城之謎。

(一)

1974年7月11日,法國的“賽納號”在洋底工作了4個小時以後正準備上升洋麵,地質學家肖可羅內突然發現了一堵高10米的牆。駕駛員西亞宏小心地操縱深潛器繞過這堵牆,可是,在探照燈長長的光錐裏又出現了一堵牆,接著又是一堵……看上去完全是一座沉淪海底的古城遺跡。三位潛海者目睹這一奇異景象,立即想到了關於古大西國的傳聞。

在很久以前,現在的大西洋中部有一個名叫“大西國”的文明古國。有一天,突然山崩地陷,這個國家頓時沉入海底。開始的時候,人們還能見到海麵下古大西國都城的城牆和房屋,以後越陷越深,終於不複可見。後來,在這一帶捕魚的漁民還偶然可以撈到大西國臣民用過的器皿。不過,三位潛海者對這一傳說向來是不以為然的。這時,他們乘著“賽納號”,在不足4米寬的古城街道上踽踽而行。肖可羅內詳細考察了古城的殘垣斷壁,發現這些牆壁與裂穀大致平行,高4~10米,厚20~100厘米,兩牆相距3~4米。於是,肖可羅內斷定這些牆無疑是岩脈,是地球深處的熔岩沿大裂縫往上湧升的過程中在縫隙中緩緩冷卻凝固而成的。它們有較強的抗蝕能力,當周圍較軟的岩石受侵蝕剝離掉以後,這些岩脈保留下來成為一堵堵高牆。這樣,人間的傳奇就與海底的現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在深潛過程中,潛海人員也看到了洋底的各種奇異的生物。其中有各種形狀的海綿動物,有枝杈茂密的柳珊瑚,有叢生的軟水母,還有在舷窗前遊來遊去的小紅蝦和深海魚類。最奇特的是一種叫“沙箸”的動物,它們像一堆堆扔在海底的亂七八糟的鐵絲,能夠發出冷光,與別的東西相碰就自行發熱。它們曾使潛海者膽戰心驚,以為是碰到海底電纜了。要是深潛器被海底電纜掛住,那就難以解脫,潛深人員將會葬身海底!

1974年7月10日,“賽納號”在從洋底返回水麵的航途中,突然猛烈地抖動了一下,同時發出一陣沉悶的響聲,頃刻間前進被阻。駕駛員金特基透過舷窗搜索,禁不住失聲大叫:“瞧,大王烏賊!”

兩個人一齊湊到舷窗前,看到一團黑色的“雲霧”籠罩在深潛器前方,一個巨大的影子一閃而過,消失在黑色雲霧之中。這件事來得如此突然,以致他們都來不及感到害怕。這種巨大的、噴出大量墨汁的大王烏賊,力大無窮,被人們稱為“海妖”,它能將幾十噸重的巨鯨置於死地,小小的深潛器對它來說不過是一件“玩具”而已。幸好它很快溜開了,但三個潛海者一想到那巨大的身影,仍不免心驚肉跳!

(二)

7月24日中午,“賽納號”告別母船,徐徐下沉。地質學家肖可羅內為了打破艙內靜寂得可怕的氣氛,按了一下磁帶錄音機的鍵盤,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的旋律立刻在大洋深處響起。三位潛海者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沉落洋底。一個半小時後,他們來到2694米深處一個約35度的陡坡上。肖可羅內發現洋底覆蓋著一層薄薄黑色熔岩,隨即操縱機械手撈了一塊樣品放到籃筐裏,然後繼續向南航行。

17點56分,“賽納號”接到回升的命令。坐在艙裏的肖可羅內有點悶悶不樂,因為他感到這個航次收獲不大,除了取回一塊黑色的石頭以外,沒有觀察到什麼新鮮東西。

回到母船上以後,有點懊喪的肖可羅內向夥伴們介紹了這次潛航的經曆,並把那塊小石頭扔給他們傳看。地質學家勒皮雄和貝萊塞見這塊石頭呈暗黑色,很脆,便建議送到岩石學家海基裏安那裏,請他給鑒定一下。

午夜時分,肖可羅內從海基裏安那裏跑回來,把沉睡中的勒皮雄叫醒,激動地告訴他,那塊石頭經過儀器分析,斷定是一塊“金屬熱液礦石”,是百分之百的純錳。勒皮雄像著了魔似的一骨碌滾下床來,隨即提議再到那塊礦石的產地去考察。是啊,在大洋底首次找到這樣的礦床,這無疑是“法摩斯”探險的一項最重大的發現!

7月26日,肖可羅內乘“賽納號”再次潛入洋底,沒費多大周折就接近了目標。經過仔細考察,熱液礦床位於一個乳頭狀小丘上,小丘高5~6米,頂部有一熱水泉噴口,是一條寬50厘米、長幾米的裂縫。噴口附近有密密麻麻的小魚群,顯然熱水泉此刻沒有噴發。噴口周圍覆蓋著已經石化的沉澱物,顏色由下到上依次為黑色、暗色和鮮紅。在小丘頂部和南坡上,還看到了厚度漸次變薄的黑色多角形物體。從總體看,礦床約長40米、寬15米,估計蘊藏量約1000噸。後來對撈取樣品的分析表明,噴口附近主要是鐵,坡下是錳。盡管目前還不具備開采這種小規模洋底礦床的技術條件,但肖可羅內第一次科學地向全世界證明,在大洋底確實存在著金屬熱液礦床。